试论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试论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ID:34617135

大小:168.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8

试论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_第1页
试论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_第2页
试论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7年5月陕西教育学院学报May,2007第23卷第2期JournalofShaanxiInstituteofEducationVo1.23No.2试论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李艳秋(陕西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陕西西安710061)摘要:中国汉字在数千年的延续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既实用而又饱涵艺术特质的独特符号。它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书法艺术家与学者所面临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新课题。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张扬与延伸。应正确把握这一目标,将书法艺术作为时代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遵循民族审美情趣,创作出具有民族特

2、色、民族气派的书法艺术精品。关键词:书法;书法艺术;继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8X(2007)02—0098—03中国汉字文化自祖先“伏羲画八卦,而文字兴”、“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起,便成了人们思想意识互通交流的实用型工具。这种“工具”孕含着造型以及点划线条等审美因素。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视觉艺术形态便逐步显露出来,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人们对其加工和美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视觉艺术。它饱涵了诸类艺术的特质。虽然,它纯粹由点线组合构成,但其黑白视觉效果却体现了变化无极、和谐统一的

3、“大干世界”。书法及书法艺术作品,不管是古人遗墨或是后人书迹,都传递了书写者的思想精神,抒发了一种个体的情怀,传承了美妙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情感的感化与精神鼓舞。这种无形动力生成于它美的表相及其韵律的和谐。对它研究不管理论上讲得有多么深奥,它所表达的却是一个创造美、传播美的基本宗旨。传统书法发展和传承至今,能够被人们接受、发扬光大,正因为它是美的载体。形质美、内在美乃是激发起人们精神共鸣的先决条件。所以,书法艺术的进化、创新并不能孤立的脱离社会、脱离人类精神思维与文明。书法作为以点线排列组合的抽象而又具象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反映表达的应

4、该是美好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书家、书学大家所留下的遗墨观之,无不渗透着时代文明的印迹,表达着该时代的文明风尚,也鼓舞及影响着后来者。因而,它就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和感染力。在那浩瀚的书法作品中,大凡上等卓越精品无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出新意,全力开拓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承载着时代文化氛围之脉象,把时代精神传至后人。如象形文字向甲骨文的过渡,石鼓钟鼎文字向籀篆文字的过渡,篆隶与楷行草的衍变过渡。也不管是茁茂自然的,或是洒脱峻秀的,都与那特定时代所表现的文化、政治、经济相呼应的。正如当代学者、书学大家沈鹏先

5、生所言,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与所处的时代潮流和当时社会的主体审美意识大环境相关。书法,即对汉字的书写、加工和美化方法。汉字的书写形成了~整套形式美的法则。这个法则在传统书法的书写实践中是最讲求笔法、线条的质量及其有序组合,讲求造型之美、讲气韵和书家的个性风格。早在魏晋时期对书法的审美与品藻习尚就已有“神、“情”、“气”、“韵”批评标准。五代时·荆浩在《笔法记》中讲道“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笔法(笔势、笔意)、技法(字法、章法),即指符合传统规范的毛笔使用方法、法度,也称用笔

6、方法,体现着严谨的基本书写规则。这种具有基本要求的法则及审美的内在规定性,表达了驾驭毛笔所显现出来的特性与形质。合乎书法用笔规律、合乎书法审美的书写技巧,才是好的笔法、灵动的笔法。运用充满情感而又能适度把握使之收稿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李艳秋(1952一),女,满族,陕西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98转化为生命节奏的书写,才算形而上的笔法展示和气韵生动的表现。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中所讲“六法”第一就是“气韵”。这里虽指中国绘画,但“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所以,“气韵”同

7、样是由书者的精神内质表达出来的“可默会而不可名言”的抽象视觉审美的感受。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看,传承中孕育着新变,新变中又暗含着承传基因,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鲜活的流程。从书法及书法艺术发展史即可透视出,大凡各个历史时期的书学领军人物,只所以能成为一代风范,被后人所仰慕和效仿,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所留传下来的那些碑或帖,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美的文化精神。不管是“晋人尚意,唐人尚法”(清·刘熙载《书概》语),还是“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语)以及沈鹏先生在《三余吟草》中分析的:魏晋崇尚潇洒简约风度,宋代崇尚禅宗的顿悟

8、,故而导致尚韵、尚意之说,还是有人说的“明代尚态、清代尚朴”等等,都是从不同视角感识并总结的,既然历朝历代皆各有所尚,各有所取,各有所承,各有所变,那么,我们无疑也必然有自己的追求与标准,抒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