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

《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

ID:34675589

大小:2.47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3-09

《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_第1页
《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_第2页
《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_第3页
《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_第4页
《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单位代码10475学号104753140534分类号硕士学位论文《文心雕龙》设计思想研究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平面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申请学位类别:艺术学硕士申请人:张文英指导教师:蔡玉硕副教授二〇一七年五月ResearchontheDesignThoughtof"WenXinDiaoLong"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GraduateSchoolofHenan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

2、ByZhangWenyingSupervisor:Prof.CaiYushuoMay,2017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

3、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4、签名: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互联网+”、“第四次工业革命”等概念相继涌现,使设计的发展更趋多样化、全球化。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设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设计的原创性、传统文化的缺失等。面对这些问题,从设计之初,追本溯源,回顾和总结历史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启示,能带来新的力量。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着人类不断发展丰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更重要的是,从传统和历史中找寻中国设计之文脉,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文心雕龙》中的诸多设计思想刚好对应当下中国设计出现的问题

5、,古为今用,把中国传统的相关理论思想呈现出来,以中国的思想理论为“源”,去解中国设计之“渴”。《文心雕龙》是中国一部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由刘勰所著,他在文中论述了文学的创作、文学的批评鉴赏、文学的文体论等,阐明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的很多思想与当今的设计创作有着微妙的契合。诚然,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设计是借助设计元素,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办法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这种需求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而文学则是主要通过文字元素的表达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这二者之间有诸多共通之处。简言之,设计和文学都需要想象力,都要关注人、自然与社会。基于此,本文

6、期望能从《文心雕龙》中提取设计思想,并作以考察与探讨。本文尝试性的从《文心雕龙》中提取了“师法自然,和谐适度”的设计理念,分别从自然绿色之道、和谐共生之道、文约适度之道三个方面去论述这一设计理念,强调设计应该尊顺自然之道,设计法于自然、尊重自然,应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设计的适度,不可不饰,也不可过饰。刘勰提出文学创作需要“博观”、“研阅”,由此,本文提出“研阅博观,博而能一”的设计创作思想,主要从广博、精深,一横一纵来阐明创作的知识构成,力求设计理论的精深钻研与设计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在对待与处理设计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问题上,提出当代

7、中国设计师应努力做到“博采众长,跨界设计”、“积学研阅,精于术业”、“放眼世界,彰显民族”。刘勰的“通变”观,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贯穿于文章始末,“通变”之于当下的设计同样适用,本文认为“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仍应作为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的核心策略加以重视。正如刘勰所指出的:I万物皆在不断变化之中,文章的创作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联。同理,处于万物中的设计也应不断变化,“一切皆变,变为永恒”。基于此,本文从设计与科技、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论述时代、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并从“创新之变”和“传承之通”来进一步的阐述设计既要不断创

8、新,又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本文最后提出的是“文质相附,饰而不诬”的设计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论及文章的“文质”关系,认为“文附质”、“质待文”,提倡内容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