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

ID:34695335

大小:20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9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_第1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_第2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_第3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_第4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2。海楼:海市蜃楼。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

2、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远自。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⑼万里:喻行程之远。【韵译】:自

3、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二: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

4、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雄伟壮观,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景象美妙。【评点】本诗是诗人出蜀东下所写的告别故乡的抒怀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本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应该是同舟共发。本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诗题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首联两句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国

5、故地的湖北、湖南游历。当时,诗人坐在船上,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颔联写随着船的前行,诗人眼中景色的变化。当船行驶到荆门一带的时候,两岸的崇山峻岭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平原。诗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辽阔,诗人的视域顿时由狭窄变得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畅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贴切又极有分量。随着滚滚奔腾的江水,看着溅起的朵朵浪花,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诗人顿时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接着,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再

6、写山势与流水了,而写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丽、变幻无穷,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远、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突出。尾联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用“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的别致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尤其是第二联两句诗,更是写得大气非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颂。【赏析】:唐开

7、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