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

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

ID:34706495

大小:832.4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09

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_第1页
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_第2页
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_第3页
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_第4页
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大-地球科学概论-地物部分-作业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球圈层结构定义: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现代应用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与地球系统有关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1、大爆炸时形成的一块星云因为自转和自身引力收缩形成了太阳系,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太阳,其余部分形成了其它天体系统2、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原始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3、类地行星的共同特征:它们由高熔点的矿物,像是硅酸盐类的矿物,组成表面固体的外壳和半流质的内壳,以及由铁、镍构成的金属核

2、心所组成。)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分异作用:由于原始地球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物质出现可塑性,局部出现熔融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其中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固体地球。水圈和大气圈对固体地球的形成和改造有重要影响。地球在加热到铁能熔化的温度后,其物质结构和组成必然发生变异,地核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物质分异作用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地球内部的物质大体上是均一的,在分异过程中,铁沉入地心,形成致密铁质的地核,低熔点的较轻物质上浮,形成坚硬的地壳表层,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分异生下的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为重要的物质与能量的交

3、换过程。它最终导致地壳与大陆的形成。分异作用也可能促使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最终导致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地球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

4、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生物圈: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

5、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至莫霍界面之间一个主要由硅酸盐矿物为主体的岩石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17公里。按结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大陆地壳有硅酸铝层(花岗岩质)和硅酸镁层(玄武岩质)双层结构,而海洋地壳只有硅酸镁层(玄武岩质)单层结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33公里,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地壳大陆地壳的代表岩石为花岗岩,大洋地

6、壳的代表岩石为玄武岩。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上地幔:从地核外围约2900公里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一直延伸到莫霍界面的区域被称作地幔。平均密度是3.3-5.5g/cm3。地幔可再分为两部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从莫霍界面到670km深处的部分称为上地幔,上地幔的上部为固态(—60km),是一层薄的固体岩石。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下部为固态(250—670km)。上地幔由相当于基性岩(橄榄岩)物质组成,其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和石榴子石,被称为地幔岩,与石陨石相似

7、。上地幔上部存在的软流圈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下地幔:从上地幔底部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为下地幔(670-2889km),一般被认为是固态的,呈半固体的状态。下地幔—同上地幔物质成分相比,铁的含量相对增加。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液体外核: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地核又分为两部分:一个半径约1250km的内核,以及一个在内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约3500km的液态外核。地核大部分是由铁所组成(占80%),其余物质基本上是镍和硅。地幔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

8、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