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

ID:34737272

大小:108.6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_第1页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_第2页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_第3页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_第4页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陈建平(浙江省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文章阐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光的不断认识、研究和探索,论述了科学家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光现象进行的各种学说假设,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流派对光本质的学术争辩。关键词:光学本质;光学发展;光学应用中图分类号:O24;O4-45;O21文献标识码:A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睁开眼睛就开始与光打交道,人类对外界的认知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视觉系统摄入信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研究都离不开光。那么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

2、从古到今一直被众多人所关注,特别是十七世纪后半叶至本世纪初,科学家们争论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这场富有戏剧性学术大辩论,参与的人数之多,时间之久,辩争之激烈,不但在光学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认识和探索的曲折过程,体验一下先辈们在实践中探索追求真理的艰难历程,也许对我们会有所启迪。一、几何光学的建立光学作为物理学的最早分支,与古老的力学一样,我国古人对光学的认识和研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就有较为详实

3、的文字资料记载。[1]戴念祖张蔚河《中国古代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77年80页多年前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Ptolemy,约公元90—168年)通过对光折射现象的定量研究,测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入射角与折射角的相关数据,并得出“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的近似结论。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1571—1630年)对托勒玫结论进行了修正,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直到1621年折射定律的精确形式才有荷兰数学家斯涅耳(WillebrordSnell,1580—1626年)发现,1

4、637年由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年)公布于世,至此几何光学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的要点可表述为:1、光的直线传播(直射)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定律(包括全反射现象);4、光的独立传播定律;5、光路可逆原理。以上几个基本原理,一般情况下只适用于光在各向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对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法国数学家费马(Fermat,1601—1665年)用数学方法推出了更为普遍的“费马原理”:若光在A到B的空间里充满了折射率连续改变的介质,刚光路是

5、一条曲线(如图)将AB分为许多段元,每一段元上的折射率可视为常数,则相应的光程B(折射率与几何长度的乘积)为:,由A到B的总光程为:,沿AB所需的时间:C为光速),根据变分法原理,A时间t有极值的条件是上式的定积分的变分为零,即:或[2]母国光战元令《光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17页上两式是费马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理解为:光从空间的一点传到另一点是沿着光程为极值的路径传播,也就是说是光沿着光程为最小、最大或常数的路径传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极奇妙的现象,光从一点出发到达另一点,它自己会事先计算出沿哪

6、一条路径所化的时间是最短,,可以想象光的“计算”速度是何等之快,因为我们现在知道光了光的传播速度已经是足够快的了。费马原理不但解决了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问题,而且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推导出几何光学的所有基本原理,所以我们说费马原理是几何光学的高度概括。二、微粒说与波动说1666年,年轻的牛顿(Newton,1642—1727年)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偶然发现同一玻璃棱镜对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进一步的研究他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牛顿仿照他自己著名的经典力学的定义,他认为光是一种高速流动的微粒,这些微粒从光

7、源出发飞出,就象从枪管里连续发射出的子弹一样,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种理论很形象地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牛顿还用力学中弹性小球碰撞平面的反弹来类比解释光的反射.至于光的折射牛顿认为是由于介质对光微粒的引力不同,使光线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牛顿关于光的微粒学说,对当时已经发现的光现象的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由于它符合人们的直观感觉,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当时意大利教授格利马弟(Grimaldi)发现,在点光源的照射下,一根棒的影子边缘比较模糊,并不象几何投影那样黑白分明。他认为这是光线绕过棒的

8、边缘进入影子的区域而造成的,这是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可惜当时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牛顿同一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Huygens,1629—1695年)是牛顿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惠更斯1678年在法国科学院发表演讲,公开反对微粒说,提出光的波动说。他认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如同把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所看到的水波相似”。他从光和声的某些相似性质出发,认为光是在一种特殊的弹性介质“以太”中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