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转变的现实指导意义

价值观转变的现实指导意义

ID:34737946

大小:74.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0

价值观转变的现实指导意义_第1页
价值观转变的现实指导意义_第2页
价值观转变的现实指导意义_第3页
价值观转变的现实指导意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价值观转变的现实指导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价值观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变及现实指导意义摘要: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始终是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在历史上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整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虽然对立,但却运用了同一种思维方式即实体性思维方式。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否定了这一思维方式,并建立了关系性思维方式,从而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价值观领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指导我们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人;社会;整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

2、义。价值观则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是一致的,它对人的行为起规范和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行为取向也就不同。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主客体的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关系只有三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而在这三种关系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另外两组关系需要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中介。马克思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

3、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1](P122)马克思还指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由此可见,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活中的核心关系,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是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关系。对于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历史上有两种不同观点:整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虽然对立,但却运用了同一种思维方式即实体性思维方式。一、实体性思维指导下的价值观整体主义价值观存在于

4、以人的依赖为特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这种价值观认为人与社会、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这些时代中经济自给自足,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狭窄的范围内、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生产和生活,个人融于家庭、血缘的天然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存在依附关系。个人主义价值观存在于以物的依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这种价值观认为个人自身存在着完满之处,社会只是一种虚构的团体。西方历史中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无不强调个人价值、个人权利、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很明显这两种价值观都是片面的。那么产生这种片面性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与价值

5、观,那么价值观理论的理论前提就应是本体论理论。个人与社会价值关系问题的解答就依赖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本体论解释,即在存在论层面上,个人与社会何者具有逻辑本原性。对于这一问题,思想史上有两种立场:社会整体主义本体论立场和个体原子主义本体论立场。社会整体主义立场的代表理论是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理论、中世纪的神学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社会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对个人具有优先性,社会的整体的性质不是个体成员特性的简单相加,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决定着任何个人。个体原子主义立场的代表理论是霍布斯、洛克、卢梭的政

6、治理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个体的属性先于整体的属性,社会是个人的相加,社会群体依赖于它的个体。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原子主义两种立场虽然相反,但却遵循同一种思维方式:实体性思维方式,即把个人和社会看作两种既成的东西。这种思维方式的后果是使这两种立场都具有片面性:社会整体主义只看到了社会对人的制约作用,却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相反,个体原子主义只看到个人对社会的制约作用,却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两种立场都没有看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他们讲的“个人”是抽象的,他们讲的“社会”也是

7、抽象的,那么必然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解释也是抽象的。二、关系性思维指导下的价值观马克思对上述两种立场进行了否定。马克思批判了社会整体主义,他认为封建社会使个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所以是真正的“精神的动物世界”。同时,马克思也否定了个体原子主义,他认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个人实际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马克思在否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新看法,即关系性思维方式。马克思首先指出,历史的出发点是有现实的个人。其中“个人”按马克思的理解是“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2](P3

8、02)“现实”按马克思的理解是“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