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的大学生们

写给中国的大学生们

ID:34743788

大小:55.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0

写给中国的大学生们_第1页
写给中国的大学生们_第2页
写给中国的大学生们_第3页
资源描述:

《写给中国的大学生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写给中国的大学生们作者:石毓智按:这篇博文原以《写给复旦视觉学院的学生》题目贴出,广大网友反响热烈。有些网友指出,该学院只是挂靠复旦,不应该以偏概全,其实,我所谈的是目前中国大学的普遍现象,看看罗永浩在北大所受的追捧,看看肖鹰在清华所遭的围攻,就明白了目前教育的现状。为了引起广大年轻朋友的注意,特别是高校老师的警觉,我把此文换一个题目重新贴出来。  在4月12日复旦视觉学院为宁浩《黄金大劫案》举办的造势活动中,方韩大战中的主角韩寒和最佳男配角罗永浩亲临现场助威。当韩寒出现的时候,群情激奋,掌声雷动,男生叫好,女生尖叫。宁浩授予韩寒、罗永浩“USB”黄金奖品。罗永浩趁机提议韩

2、寒:“此时方舟子正在看电视转播,你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韩寒把那刻有USB(你是傻逼)字样的奖品秀给观众,嘴巴里说道:“路边几条臭水沟,不及江河万古流”,全场观众笑成一片。  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这就是当今的大学生?  这就是千军万马的优胜者考入复旦名校的年轻人?  这就是方舟子打假韩寒两个多月来的社会成效?  这就是年青一代对待反智、对待欺诈的态度?  这就是要撑起祖国未来的下一代?  我在写《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一书时,看到社会上各种有识之士的担忧:中国不仅在科学技术界没有大师,在思想、文化、艺术、建筑、服装领域也没有影响世界的大师。我敢断言,目前中国这种教育状况

3、,离钱学森先生所说的大师的出现,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罗永浩在北大被追捧,韩寒在复旦受欢迎,折射出严重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大学有一种娱乐场所化的趋势。大学成了罗永浩、韩寒这些中学肄业,既没道德,也没智慧者的舞台。这些只会插科打诨、取笑逗乐的“明星”,成了学生们的最爱。一个大学请什么样的人来,什么样的人最受大学生的欢迎,反映了这个大学的水平,也可以看出这个大学将来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在斯坦福前后四年,特别是去年学术休假这一年,关注学校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美国的电影也是世界最发达的,斯坦福也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大学,但是他们从来不花一分钱在这些只会插科打诨的明星上,也从

4、来不让这些明星进入校园,因为科学和娱乐本来就是两码事。然而,在斯坦福的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最有智慧的人。  是非观念的缺失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自方舟子打假以来,无数的证据已经被挖掘出来,给韩寒代笔的不仅仅是他的父亲,还有很多别的人。部分同学看不懂这些证据,部分同学不明白这件事情的意义,可以理解,但是整体上如此,确实叫人不可思议。前两年在南京举办的东西方著名大学校长的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指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一语中的。  不尊重自己的智慧。能考入复旦这种名校,都是自己同龄人中出类拔萃者。但是今天你们尊重的是谁?方舟子,一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入中国

5、科技大学的高材生,一个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生物学博士,一个以普及科学为己任的学者,一个坚韧不拔的打假斗士,今天成了复旦视觉学院大礼堂里的“小丑”、“笑料”。然而,一个七门课不及格而退学的超差生,一个靠欺诈而炒作出来的神话,一个社会上的痞子,一个连简单的语文知识都没有的反智青年,却成了你们舞台聚焦灯下的“明星”。这一时刻就折射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状况。  不劳而获的取巧心理是当今年轻人的普遍心态。在杨澜采访中,李敖说道,目前韩寒为什么受年轻人的追捧,因为大家都有一种取巧心理,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想利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享受那些荣誉和奢华。对韩寒靠欺诈而获得的财富和荣耀,大家

6、不是采用一种是非判断的态度,而是投向羡慕的目光。这种目光影像出的是中国未来的危险。  我在我的书里提到,中国学生普遍后劲不足,东西方大学距离拉开是从大学开始的,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紧张到高中,上了大学就开始放松,逐渐把大学作为一种娱乐场所。结果,既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又没有成年的收获。  然而,西方的教育理念,大学也才是人生教育的准备阶段,大学毕业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所以他们的毕业典礼叫Commencement,直译成汉语就是“开始”。读书学习是毕生的事情,只有持这种心态的人,才会把大学毕业看做人生教育的起点。  最后,我想跟这些大学生说四句话:增强理性,明白是非,尊重智慧,远离

7、取巧。石毓智“诊脉”中国教育:“死要面子”出不了大师2011-12-2610:07:00  来源:荆楚网[提要]  ”石毓智说,这正反映了中外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死要面子的教育,这是阻碍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石毓智介绍,美国没有大学入学考试,也没有研究生考试,但中国目前的国情显然难以实现这一做法。  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主要原因就是“死要面子”。日前,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石毓智做客华中科技大学,与学子们探讨“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  石毓智认为,首先是因为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