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

ID:347480

大小:9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07-26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_第1页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_第2页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_第3页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_第4页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学院名称:生命科技学院专业名称:植物保护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2013年06月04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论文目录(宋体五号,居中)论文目录摘要ⅠAbstractⅡ1前言12材料与方法12.1供试材料12.2野生大豆防御酶活性测定方法12.2.1育苗和取样12.2.2酶粗提液制备22.2.3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22.2.4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22.2.5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22.2.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2、活性的测定33结果与分析33.1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POD的关系33.2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PPO的关系33.3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PAL的关系43.4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SOD的关系54结论与讨论5致谢71摘  要摘要本研究在田间自然侵染条件下,分析了野生大豆126(高抗)、抗线7号(高抗)、半野158(感病)、野生大豆241(感病)、野生大豆221(高感)、栽培大豆黑农48(高感)等材料苗期根内主要防御酶PPO酶、POD酶、SOD酶、PAL酶的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根部POD酶、SOD

3、酶、PAL酶酶活性都呈上升趋势,抗病品种在SCN侵入后POD、SOD、PAL酶活性上升趋势较大,而感病品种上升趋势较小。这表明POD、SOD、PAL酶变化幅度与品种抗性存在一定的关系。此外,抗感病品种SCN侵入后PPO酶活性皆表现为下降趋势。关键词:野生大豆;胞囊线虫;防御酶IAbstractWildsoybeanstudyonthebiochemicalmechanismofresistancetosoybeancystnematodeAbstractTheresearchinthefieldundernatura

4、lconditionsofinfection,analysishaswildsoybean126(Highresistent),andanti-line7th,(Highresistent),andhalfwild158(Susceptible),andwildsoybean241(Susceptible),andwildsoybean221(Highsusceptible),andcultivationsoybeanblackagricultural48(Highsusceptible),materialseedl

5、ingrootwithinmaindefenseenzymePPOenzyme,andPODenzyme,andSODenzyme,andPALenzymeofdifferences.Resultsshowthatthe,Bothresistantvarietiesandsusceptiblevarieties,rootsofPOD,SODenzyme,PALenzymeenzymesenzymesareontherise,InSCNresistantvarietiesintoPOD,SOD,PALenzymeact

6、ivityontheriseaftermoresusceptiblevarietiesontheriseissmaller.ThisshowsPOD,SOD,PALenzymevariationandresistanceofcertainrelations.Inaddition,resistantandsusceptiblevarietiesofSCNPPOenzymeactivitieswerecharacterizedbyadownwardtrendaftertheinvasion.Keywords:Soybea

7、n;cystnematode;defenceenzymeII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1前言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cystnematode,Heteroderaglycines)又称大豆黄萎病、火龙秧子是大豆生产中流行性、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于189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发现,报道了该线虫病害的发生和为害由大豆胞囊线虫病引起的损失比任何一种单一病害所造成的损失都大。该病害一般使大豆减产10%~30%,严重地块可达70%~90%,甚至造成绝产[1]。此种病害在我国东北三省、内蒙古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严重发

8、生,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2]。抗病育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栽培大豆抗病育种存在抗性限制和抗原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较低的脂肪含量、异黄酮含量高且易杂交、结实好、遗传方式与栽培大豆相同,具有丰富的抗逆基因,研究表明利用野生和半野生大豆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拓宽大豆育种的遗传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