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防灾减灾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

ID:34753842

大小:78.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0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_第1页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_第2页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_第3页
资源描述: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灾害可分成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2.灾害分级: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3.形成条件:灾害源、灾害载体、承灾体。4.城市灾害的特点:(1)灾害源种类复杂(2)传播速度快(3)强度和广度大(4)后果严重,恢复期长5.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主要内容:(1)土建工程防灾规划(2)土木工程结构抗灾理论及应用(3)土木工程结构防灾、抗灾技术及应用(4)土木工程技术减灾(5)土木工程结构在灾后的检测与加固(6)高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6.防灾减灾的基本原理:(1)消除灾害源或降低灾害的强度(2)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3)对受灾体采取避防与

2、保护性措施7.我国灾害的特点及其原因:灾害发生的频率大、种类多、危害强;灾害重点已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8.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灾害的成因可以分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导致的地质灾害。危害:地质灾害分布广、类型多、频度高、强度大,对交通运输、水电站、水库等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也构成严重威胁。9.滑坡形态要素:滑坡周界;滑动面;滑坡床;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裂缝。10.分级分类:按滑坡体积的大小,将滑坡强度或规模分为四级: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分类:P21。11.滑坡的形成条件:有一个贯通

3、的滑动面;总下滑力矩大于总抗滑力矩。影响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影响因素:(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4)水的作用(5)人为因素和其他因素。12.滑坡的监测与识别:滑坡的监测是指通过对滑坡的动态观测,判断滑坡的发生发育阶段,并进行防灾减灾预报。滑坡的监测包括滑坡的位移观测和滑坡水文地质观测,其中滑坡的位移观测更为重要。13.滑坡的防治: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整治为辅;查明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整治;一次根治,不留后患。14.崩塌的成因与形成条件:1地质条件。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是形成崩塌的地质条件,也是基本条件。2其他条件。

4、某些外部环境作用和人工活动是诱发崩塌的重要因素。15.滑坡与崩塌的区别:(1)崩塌面的坡度一般大于50°,而滑坡面的坡度则小于50°。(2)崩塌面与滑坡面的运动形式不向。崩塌属于倾倒、坠落,具有突发性,崩塌物运动速度快,崩塌后重心降低很多,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而滑坡则属于剪切滑动,运动速度比崩塌慢,一般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量。(3)崩塌物完全脱离母体,堆积在山坡脚,一般结构层次零乱;而滑坡堆积物一般还能保持滑坡前的岩层上下层关系,外形的整体性较好,多数总有一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上。(4)崩塌推积物表面一般不见裂缝存在;而滑坡体表面,尤其

5、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16.我国崩塌和滑坡多发区范围(1)西南地区(2)西北黄土高原地区(3)东南、中南等省(4)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5)秦岭-大巴山地区。17.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特点:三个基本条件:具有陡峻的便于集水、堆积物的地形地貌;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短时间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分布的地域特点:属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断裂褶皱发育、地震频发地区。属于温带和半干旱山区,特别是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集中的山区。泥石流分布的时间特点: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傍晚和夜间;久旱之后;周期性。18.

6、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自然动力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19.地面沉降的模式:(1)现代冲积平原式(2)三角洲平原式(3)断陷盆地式20.控制和治理地面沉降的措施:表面治理:(1)在沿海低平面地带修筑或加高挡潮堤、防洪堤等,防止海水倒灌。(2)改造低洼地形,人工填土加高地面。(3)改建城市给、排水系统和输油、输气管线,整修因地面沉降而被破坏的交通路线,使之适应地面沉降后的情况。对地面可能沉陷的地区预估对管线的危害,制定预防措施。(4)修改城市建设规则,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规划中的重要建筑物要避开沉降地区。根本治理:(1)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

7、)(2)限制地下水开采(3)限制或停止开采固体矿物21.火灾分级:特大火灾、重大火灾、一般火灾。火灾分类:按燃烧的对象(1)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质火灾(2)B类火灾指易燃、可燃液体火灾,可熔化的固体火灾(3)C类火灾指易燃、可燃气体火灾(4)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火灾(5)E类火灾指带电设备火灾22.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23.燃烧的类型:闪燃、着火、自燃、爆炸。24.闪燃: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质表面会产生蒸汽,有些固态可燃物质也因蒸发、升华或分解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汽,它们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混合可燃气体,当遇明火时会发生一

8、闪即灭的火苗或闪光的现象。25.着火: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共存条件下,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与火源接触,立即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2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