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

ID:34768221

大小:65.6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_第1页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_第2页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_第3页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_第4页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德育实效的一点思考------学习《我心中理想的德育》随感延边大学附属中学朱红现今传统方式的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这一新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实施无力,效果低下的困扰;存在青少年学生之中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出现了“投入”与“产出”不平衡。为什么传统的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此无力。在很多学生看来,学校及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总体状况是空洞说教多,一般号召多,活动虽不少,但却流于形式,如学习雷锋事迹写感想,组织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写感受…等。这些每很多学生觉得与自已联系不上。因此,德育工作

2、就成了在教师威严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缺乏交流及共鸣的麻木活动。德育活动实效不佳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德育工作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的实际,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等环境,小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不顾实际,不求实效而造成的。为提高实效应做如下几方面工作:一.加大对学生的研究,按需施教。现在的高中生生于改革开放年代,长于市场经济时期,处于信息社会之中,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但社会转型时期的许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影响也较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及成才

3、需要的基本性质。在各种需要当中,成才需要是主要的。学生需要中也有许多不正确或不科学地方。不少学生追求生活上的高消费,考虑个人的,眼前的需要较多。考虑社会的,家庭的,长远的需要较少。这样,个人与家庭,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给学生引起德育的需求。班主任工作就是在个人,家庭,社会需要方面寻找最佳结台点,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做为班主任可以把学习目的,道德品质,革命理想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德育不是学校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接受的教育。只有被学生认可,被学生去追求的时候,

4、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二.德育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学生从身心发展规律看,除成才需求外还有一些基本需求,如追求教师,同学及家庭认可的需求,获得同学间,师生间积极情感交流的需求,提高在同学中的地位和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并且在不同学生中是不平衡的。就每个学生而言,都有一个道德上的起点,因此,在工作中班主任应从现实情况下学生实际道德觉悟水平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以多数学生能达到的道德境界作为基本要求,同时着眼未来,把德育的广泛性和先进性统一起来,制定

5、层次化的目标,从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道德参素质方面的问题,引导教育学生克服“自私自利”的卑劣行为做起.逐渐提高才能收到实效。三、重视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

6、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儿,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儿。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这样自然的活动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道德规则,不少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须父母的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上学前被关在"铁笼子"里,孩子们大多时间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上学后,尽管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生从七点钟到

7、校,到下午五六点钟放学回家,其间的大部分时间也主要是忙于上课和做作业,仍不能随便交流和活动。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

8、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上有一些人尽管文化素质不高,但是他们的道德境界却很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勤于奉献。这些人德性的形成原因肯定有其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部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知识和道德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是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