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

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

ID:34771592

大小:78.1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10

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_第1页
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_第2页
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_第3页
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_第4页
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作者吴金夫资料来源汕头大学学报(1996.3)整理gsong揭岭“揭岭”指什么地方?又是怎么得名的呢?《潮州饶志》云:“揭阳岭应是一个包括揭阳山、瘦牛岭、飞泉岭、贵人山以及猴子崠、巾、明、独等处的总名称。”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范围偏宽,且有重复。其取名由来,不但与山的形貌有关,而且与先置县与后置县的分界及最早的官道有关。查辞书,“揭”高举也。《辞海》:“揭,通楬,标志也。”秦时,由番禺经增城、博罗、龙川进入岭东东部,必须翻越以高耸的几个山嶂(以鸿图嶂为代表,鸿图嶂海拨1277米)为标志的莲花山脉这段高山峻岭,因此取名“揭岭”,并

2、把它作为先置县龙川和后置县揭阳的分界。因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所以取揭岭之南的后置县名为“揭阳县”。《方舆纪要一统志》云:“古蓝田隘,一名石硿飞泉径,置石马营,自秦汉迄隋,为南北通道所必经,谓即秦戍守五岭之最南关隘,是陈洪所居,于隘内之八乡贵人村,实扼南北通衢也。贵人山高四千余尺,跨揭阳、五华两县界,亘百里,贵人村以山为屏,形势雄伟,为八乡中之最大村,居民向以陈、许、魏姓族为大,自昔以剽悍著称。”现贵人村仍有两千多居民。《广东图说》卷四十云:“飞泉岭,城(指丰顺旧县城,现丰良镇)西南九十里,一名揭岭,山势[上山下严][馋去饣为山],最为险阻,往来大道,

3、汤坑水出焉。”《丰顺县志》云:“南石示乡之蓝田隘,一名石硿飞泉径,为秦戍守揭阳岭最南之关隘。汉六朝均为南北交通之要隘,建有石马营。迨唐宋,开通瘦牛岭与潘田武宁驿官路衔接,此道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揭阳山”条云:“在广东揭阳县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揭岭;形势岧峣,南北二支,直抵兴宁、海丰县境,秦始皇伐百越,命史禄转饷,禄留家揭阳,或以为即此山也。”乾隆《揭阳县志》也云:“揭岭今名飞泉岭。……距城八十里极界,脉自揭阳山来,形势岧峣,壁立百刃,周迴数十里,层峦叠巘,人迹罕至,绝顶有泉涌出,飞空而下,其麓达陆丰、长乐之境,一曰揭岭。裴渊《广州记》以为此

4、秦戍五岭之一,盖潮惠之关隘,揭阳之北门也。……岭今割属丰顺县。”《揭阳县志》这段记载说得很具体,“飞泉岭”是“揭岭”的“今名”,是同一个地方,“揭阳之北门”,指明方位,“距城八十里极界”,说明具体的地点,“岭今割属丰顺县”更明确指出清初新置丰顺县时,已割属丰顺县管辖。揭岭长揭阳什么时候建县?史学家大都说是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其实,据一些史料记载,秦时就已置县。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一写道:秦平定南越后,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并命史禄”留任“揭岭长”。《方舆纪要》也云:“史禄转饷,留家揭岭,此为中土移民入潮之始。”上面所引《中国古今地名大

5、辞典》“揭阳山”条也云:“秦始皇伐百越,命史禄转饷,禄留家揭阳,或以为即此山也。”这些记载都是史禄曾任“揭岭长”的有力佐证。南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二十职官云:“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由此看来,“揭岭长”是小县县令,史禄和南海郡尉一样,是揭岭县尉并行使县令职权,是戍守县尉。其实到西汉时南海郡六县才9613户(《前汉书地理志》),平均一个县才1600户,可见秦汉时对边远郡县的建立及官员的设置是采取灵活政策的。因此,揭阳设县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在秦朝就已开始,而不是到汉朝公元前111年才开始,这是潮汕

6、史乃至广东史上不可忽视的大事。史禄是秦伐南越负责指挥“凿渠转饷”即修通灵渠运输粮草的高级后勤指挥官,是有功之臣,而让他留任小县戍守县尉,这也可看出秦朝增设揭岭县的主旨及其对防守闽越的高度重视。史禄任揭岭长期间做了些什么工作?后来的情况怎么样?史料没记载,我们不清楚,不过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赵佗建立南越国称王后,为了巩固其政权,采取一打一拉的手法,“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守假。”同传又云:“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史定降汉后,被封为安道侯。据此,史禄后来可能被赵佗所杀,

7、从同姓看,史定与史禄可能有亲缘关系,所以南越国时,也曾置揭阳县,并以史定为县令。《汉书·两粤传》云:“汉伐南越,揭阳令史定闻汉兵至自降。”《揭阳县志》也云:“史定秦时人,仕南粤,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都是明证。揭阳故城那么,最早的揭阳县城在什么地方呢?黄朝凡先生曾著文说在河婆[1]。我认为非也。《潮州志·沿革》云:“秦汉时自意溪以下,滨海冲积之地悉为溟渤。……故知汉时之揭阳县,其政治中心应在潮郡以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揭阳山,县西北五十里,亦曰揭岭。”“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按以上文献所

8、记方位,我认为最早的揭岭县和揭阳县城应在揭岭古蓝田隘之下,原属揭阳县蓝田都第十图揭岭乡的西城这个地方,现属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