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于”“而”“之”

文言文“于”“而”“之”

ID:34772977

大小:66.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文言文“于”“而”“之”_第1页
文言文“于”“而”“之”_第2页
文言文“于”“而”“之”_第3页
文言文“于”“而”“之”_第4页
文言文“于”“而”“之”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于”“而”“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

2、“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4、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2、河内

5、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

6、“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而】6(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

7、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

8、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

9、,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