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整的缘分

不完整的缘分

ID:34848289

大小:3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12

不完整的缘分_第1页
不完整的缘分_第2页
不完整的缘分_第3页
不完整的缘分_第4页
不完整的缘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完整的缘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不完整的缘分页脚..页眉.不完整的缘分页脚..页眉.不完整的缘分页脚..页眉.不完整的缘分页脚..页眉.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  《半生缘》中人物命运曲折,历经悲欢离合,如同张爱玲的这句话。  他们的命运是未知的,却又似早已注定了的。张爱玲为他们设定了只有半生的缘分,就已注定了他们不美好的但也是最合适的结局。  曼桢和世钧初次相识是在饭馆里,之后同世钧好友叔惠三人每天结伴吃饭。世钧一直对曼桢有好感,却不曾说出口。后来,他们在一起了,并以为可以长相厮守,却不知那一天永远不会天亮。  世钧不

2、愿继承家业到上海来工作,说来也算是富家子弟;而曼桢则是出自寒门,为供弟妹上学当打字员,姐姐曼璐为承担家用,当了舞女。也许,他和她的这点差别在中国人世俗的眼中本就不可能在一起。  终究,还是因为世钧父亲的反对,点燃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而这场悲剧的总导演则是曼桢一直敬佩感激与同情的姐姐曼璐,而她自己也成了这场悲剧中的一个角色。曼璐也是个可怜人。为了家人当了舞女,在别人的鄙夷中从此便不能再回头。最后竟悲剧得嫁给了荒淫之人祝鸿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毁了曼桢原本美好平静的生活,一点一点

3、得解开月老系在曼桢与世钧手中的红线。  然而,更悲剧的是曼桢母亲就是曼璐做坏事的副手。她乱点鸳鸯谱,拆散相爱之人。先是明知曼璐难忘豫瑾,却撮合其与曼桢订婚,不仅让世钧误会曼桢,还激怒了曼璐;后又伙同曼璐劝说曼桢当姨太太,在悲剧的酿成中添油加醋。  终于,最后世钧娶了与自己不相爱的翠芝,翠芝心中一直挂念着叔惠,世钧的好友。而叔惠去了美国,同与翠芝相像的仪娃,曼桢则苦命得逃走又为了孩子回到祝鸿才身边。如此错综复杂,好像每个人都刚好与自己爱的人处在两个不同的时空。  然而命运弄人,偏要为这悲剧划上完结的句号。 

4、 终于十八年后,多少次阴差阳错、悲欢离合之后,让他们正式的道了别。正如曼桢所说“我们回不去了。”曼桢同世钧清理了之前所有误会后明确地分开了,叔惠也同翠芝也互相祝福,结束了他们半生的缘分。  生命确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页脚..页眉.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小说以如此经典精辟之言开篇,引人深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结尾之际,同样经典得耐人寻味,是张爱玲借沈世钧之口道出

5、了自己的心声。  如此曲折的命运,引人深思的故事,一定与张爱玲的坎坷经历有关。她仿佛看破红尘,看清世事,才写下那么多经典的句子,那么多令人感叹的故事,在文坛占据不可逾越的位置。  在她的笔下数不尽的悲欢离合,让读者或高兴,沉浸在人物的甜蜜爱恋中;或悲伤,为人物的悲惨经历难过;或愤怒,为主人公的命运抱不平……  张爱玲的小说让人感受酸甜苦辣,同时反省社会、人性,引发思考,读罢又让人回味无穷。  《半生缘》,读你百遍也不厌;张爱玲,读你千遍也难解。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

6、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文集》98页《答XX铭贤学校徐正之先生书》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原载《乡教从讯》1929年3月15日    3、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们也不应当忘记同学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

7、卷一622-623页    4、训育上还有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做品行范围以内的事,……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卷一623页【注】训育: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和控制。清末兴办学堂之初称之为“管理”,“五四”运动后改称“训育”。    5、我

8、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南京X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