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

ID:34863356

大小:10.78 MB

页数:143页

时间:2019-03-12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_第1页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_第2页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_第3页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_第4页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博士学位论文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Form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hegranulesformedinbiologicalphosphorusremovalSBRsystem王然登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6月国内图书分类号:TU992.3学校代码:10213国际图书分类号:628.356密级:公开工学博士学位论文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博士研究生:王然登导师:彭永臻教授申请学位:工学博士学科:市政工程所在单位: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答辩日期:2015年6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Classi

2、fiedIndex:TU992.3U.D.C:628.356DissertationfortheDoctoralDegreeinEngineeringForm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hegranulesformedinbiologicalphosphorusremovalSBRsystemCandidate:WangRandengSupervisor:Prof.PengYongzhenAcademicDegreeAppliedfor:DoctorofEngineeringSpeciality:MunicipalEngineeringA

3、ffiliation:SchoolofMunicipa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ateofDefence:June,2015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摘要摘要生物除磷技术由于其高效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在污水除磷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生物除磷系统是以活性污泥为主,系统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系统中聚磷菌难以富集、剩余污泥量大、二次释磷、处理效果受运行环境的波动影响大等问题,使生物除磷活性污泥系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好氧颗粒污泥具

4、有结构密实、沉降性能好、污泥量大、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有助于实现生物除磷系统的稳定运行。本研究对序批式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形成机理,颗粒特性,进水P/C比、碳源和温度等因素对颗粒形成的影响以及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实际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反应器中,系统具有良好的除磷性能,其中有颗粒污泥的形成,系统处于颗粒和絮体污泥共存的状态。在运行稳定阶段污泥的平均粒径为567µm。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颗粒污泥和絮体污泥进行分析,发现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丰度要低于絮体污泥和接种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丰度

5、。其中聚磷菌CandidatusAccumulibacter在颗粒污泥中的比例为73.78%,而其在絮体中的比例仅为0.6%;聚磷菌的竞争者聚糖菌CandidatusCompetibacter在颗粒中的比例较低,仅为0.6%,低于其在絮体中的比例1.97%。生物除磷系统中形成的颗粒污泥是一种以聚磷菌为主的微生物自凝聚的结果。颗粒污泥的zeta电位为-22.3mV,高于絮体污泥的zeta电位-27.52mV,另外,颗粒污泥与水的接触角为55.64°,大于絮体污泥与水的接触角22.36°。颗粒污泥EPS的zeta电位为-10.85mV,也高于絮体污泥EPS的zeta

6、电位(-22.53mV)。颗粒中的EPS含量为238.34mg/g-MLSS,大于絮体中的EPS含量(134.612+mg/g-MLSS)。颗粒污泥EPS中的Mg含量要高于絮体污泥中的含量,去除颗粒污泥EPS中的金属离子后,EPS的zeta及絮凝性能均有所降低,且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发现,金属离子与EPS中的多糖密切相关。颗粒和絮体污泥这些特性的差别是由聚磷菌自身的代谢特性引起的。聚磷菌在代谢过程中会分2++泌大量的金属离子(Mg,K等),刺激微生物分泌较多的EPS,且这些金属++离子需结合聚磷菌体内的质子H转移到细胞外,质子H进行跨膜转移的过程中降低了细胞

7、表面的电负性,增强了细胞表面的疏水性;同时聚磷菌细胞分泌2+的酸性胞外多糖可大量吸附其代谢过程中释放的金属离子Mg,细胞表面的电负性降低,有利于细胞间的聚集,此外,聚磷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具有种群专一性,形成了以聚磷菌为主的颗粒污泥。-I-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进水P/C比(0.03:100,1:100,2:100)对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在0.03:1的系统中,没有颗粒污泥的形成,污泥中几乎没有聚磷菌的存在,以CandidatusCompetibacter为优势菌,所占比例为45.6%;在P/C为1:100和2:100的系统

8、中均有颗粒污泥的形成,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