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ID:34869133

大小:17.31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3-12

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_第1页
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_第2页
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_第3页
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_第4页
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P426UDC:D10621-307-(2015)0078-0密级:公开编号:311010105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姓名谢启玉学号3110101053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学位类型0学术型□专业学位学习形式0全日制□非全曰制学科/领域大气科学研究方向高原气象学校内巩远发教授导师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本人在指导教师巩远发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

2、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竭t參灸.年J月如日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

3、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学校可以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除非另有科研合同和其他法律文书的制约,本论文的科研成果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论文作者签名:^L年6月日指导教师签名:年{月W曰本学位论文密级属于级,保密期限为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密级解密时间年月日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学校保密办公作者签名签名室审核情况年月日4年伽^(公章)注:答辩通过后,每份定稿提交的论文中,均须附由作者本人签名的原创声明及使用授权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科领域名称:大气科学研究生:谢启玉指导教师:巩远发教授摘要本文先利用ERA-Interim(简称ERA)、NCEP/NCAR2(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结合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方法研究了高原“湿池”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夏、冬季高原“湿池”区域水汽收支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

5、”强度最强,ERA资料不仅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高原东南部和西南部有两个高湿中心。冬季1月,两种资料均只高原东南部有高湿中心。总体上,ERA资料与探空观测资料的高湿中心区更为接近。7月,ERA资料的高原南部高湿中心较NCEP2资料稍强,其在19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之后持续偏强,西北部中心强度有弱-强-弱-强交替变化特征;而NCEP2资料南部两个高湿中心分别在2009年、1998年之后偏强。1月,两种资料的高湿中心值基本相当,两者分别在1980年代后期和中期之后持续偏强。7月,

6、ERA资料的整个高原南部高湿中心带几乎为一个连续的区域,1996年以后这一特征更为明显;NCEP2资料仅存在东西两个湿中心活动经度带。1月两种资料均分为东西两段的高湿中心带。(2)EOF分析表明:夏季高原“湿池”水汽含量异常主要有整个高原一致变化、东西相反变化及南北相反变化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布,三种类型的周期为4~6年;冬季主要有高原一致变化、南北相反变化两种类型空间分布,两种类型有3~6年和10年周期变化。夏、冬季主要空间分布类型时间系数均对我国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性。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异常正(负)值典型年,夏季南支槽偏弱(强)、南亚高压偏弱(强),水

7、汽输送场不(有)利于水汽向高原输送及辐合,使得高原“湿池”水汽含量偏少(多);冬季南支槽偏强(弱)、东亚大槽偏西(东),水汽向(无法向)高原有效输送及辐合,高原“湿池”水汽含量偏多(少),揭示了高原“湿池”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ii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夏季高原“湿池”东南部区域的水汽分别从西、南边界输入,东、北两个边界输出,净水汽收支多年平均为水汽“盈余”,并与净收入、支出均在1993/1994年有明显的趋势突变转折,三者均存在4~6年左右的周期;1993/1994年突变前、后水汽输送距平场在亚洲季风区NNW-ESE、WSW-ENE方向有两

8、列波列相反分布,其交汇传播和相互作用使我国降水在突变前、后从北到南呈现相反的分布型;该区域夏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