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ID:34908240

大小:3.09 MB

页数:84页

时间:2019-03-13

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_第1页
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_第2页
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_第3页
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_第4页
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密级UDC编号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大山包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名称自然地理学专业方向区域生态与土地规划研究生姓名王涛学号12070501014导师姓名王平职称副教授2015年6月1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摘要据野外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地形、母质、气候、植被、人为干扰等成土因素,根据土壤发生学原理采集土壤样品。以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为主,对比分析云南大山包退耕还湿土壤生态功能恢复过程与状

3、况。经过大量走访调查,依据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则,选择了自然湿地土壤样地、退耕4a、退耕10a的样地以及仍种植芜菁的菜地为研究对象,其中自然湿地土壤样地和菜地为参照样地。在每个样地内设置土壤样点,每个样点设置10m×10m的临时样方,每个样方内随机选取5个点采集混合样,分别对土壤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和下层20~40cm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表现为:土壤容重随退耕年限增加而降低,由菜地土壤至自然土壤,表层土壤容重由1.02g·cm-3降低至0.47g·cm-3。土壤

4、自然含水量自退耕后逐渐增大(表层土壤由46.95%增加至159.34%)。土壤机械组成在退耕还湿后,细砂粒和粘粒含量增加(表层土壤由1.35%增加至7.52%),砂粒含量减少(表层土壤由4.76%降低至1.44%)。2、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表现为:土壤pH值在4.40~6.0之间,呈酸性,且退耕年限越长,酸度越大(表层土壤pH由5.68降低至4.62)。土壤有机质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而递增(表层土壤由78.76g·kg-1增加至255.46g·kg-1),尤其退耕10a后增幅较大。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退耕年限上呈波动增长趋势,退耕10

5、a后增长幅度较大,表层土壤全磷含量由0.246g·kg-1增加至0.338g·kg-1。退耕后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幅基本一致,但全氮变幅较大,碱解氮变幅较小,表层土壤由菜地至退耕10a,再到自然土壤,全氮含量由18.92g·kg-1降低至15.13g·kg-1,再升高至28.24g·kg-1。土壤全钾含量呈波动降低趋势;有效钾含量在退耕初期下降,退耕4~10a间变幅较小,退耕10a后又迅速升高,表层土壤由菜地至退耕4a,再到自然土壤,有效钾含量由118.0mg·kg-1降低至40.7mg·kg-1,再升高至103.0mg·kg-

6、1;缓效钾含量在退耕初期缓慢升高,自退耕4a后迅速降低。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镁含量变化趋势一致,退耕初期交换性钾和镁含量迅速降低,退耕4~10a间缓慢升高,退耕10a后迅速升高;交换性钠含量在退耕初期变幅小,退耕10a后迅速升高;交换性钙含量在退耕初期迅速降低,退耕4a后又迅速升高。湿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降低趋势,但变幅较小,表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退耕后由28.46cmol·kg-1逐渐降低至退耕10a的25.65cmol·kg-1,至自然土壤又上升至42.81cmol·kg-1。相关分析表明湿地土壤pH与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7、<0.01)。含水量与全氮、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粘粒含量与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全磷含量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钠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3、土壤微量元素变化表现为:退耕还湿后,土壤全量铜、全量锌含量以及有效锰含量均表现为波动降低趋势,有效铜含量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由4.08mg·kg-1增加至6.62mg·kg-1)。表层土壤有效锌自菜地土壤至退耕10a,再到自然土壤,含量由0.81mg·kg-1降低

8、至0.28mg·kg-1,再升高至1.69mg·kg-1。退耕后,表层土壤有效铁含量由85140mg·kg-1降低至43851mg·kg-1,有效锰含量由637mg·kg-1降低至145mg·kg-1。从土壤深度上来看,土壤有效铜、锌、锰含量表层高于亚表层,具有向土壤表层富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