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

ID:34927323

大小:2.60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3-14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_第1页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_第2页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_第3页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_第4页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S715密级公开UDC学位论文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VariationinForestStructureandTreeGrowthalongeanElevationalGradientofQinghaiSpruceinQilianMountains张雷指导教师姓名于澎涛研究员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生态学研究方向生态水文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学位授予日期2015年7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学位论文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结构和树木生长随海拔的变化学位论文作者张雷指导教

2、师姓名于澎涛研究员指导小组成员王彦辉研究员熊伟副研究员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生态学研究方向生态水文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中国·北京DissertationfortheDegreeVariationinForestStructureandTreeGrowthalonganElevationalGradientofQinghaiSpruceinQilianMountainsCandidate:ZhangLeiSupervisor:Prof.YuPengtaoAssociateSupervisor:Prof.WangYanhuiAsso

3、c.Prof.XiongWei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Speciality:EcologyDateofDefence:June2015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ChineseAcademyofForestr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巧工作及取得的研巧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巧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本研究生培养单位或一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

4、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巧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麥命日期:年各月知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中国林业科学研充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可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W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卢学位论文作者

5、签名:导师签名:3^>^年《月^。曰年(月旧处f王^摘要祁连山是黑河的发源地,该区的生态水文过程对黑河流域甚至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安全都至关重要。青海云杉林(Piceacrassifoliaforest)是祁连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类型,其林分结构及生长状况对山区生态水文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厘清青海云杉林的结构、树木生长的海拔变化规律是分析山区生态水文过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立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基础。本文选取位于祁连山中段的排露沟小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在青海云杉林的垂直分布范围内(海拔2500-3300m),沿海拔梯度设置样地

6、,调查林分结构,并计算森林生物量。同时,分别对高海拔(海拔3300m、3200m)和低海拔(海拔2700m、2550m)的林木和孤立木进行树芯取样,分析树木生长的海拔差异以及竞争对树木生长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的密度较大但树木个体较小,林分密度、胸径、树高和冠幅直径(平均值±SD)分别为1550±628株•hm-2、13.9±6.2cm、8.1±3.7m和3.3±1.7m。森林的径级组成以小树(5cm<DBH≤12.5cm)和中树(12.5cm<DBH≤22.5cm)为主,树高(H)以6-12m的树木为主。林分结构指

7、标的海拔变化表现为:随海拔升高,林分平均胸径和冠幅直径增加,林分密度、平均树高和林分高径比呈“单峰”变化,峰值均在海拔2800-2900m;径级组成的海拔变化表现为:随海拔升高,林内幼树(DBH≤5cm)比例基本稳定,小树比例略有下降,中树比例呈“单峰”变化,峰值在2800-2900m,大树(DBH>22.5cm)比例增加;树高组成的海拔变化表现为:随海拔升高,林内H≤6m树的比例呈“V”字型变化,在海拔2800-2900m最低,H为6-12m和H>12m树的比例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分别在海拔2600-2700m和海拔2800-290

8、0m。2)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135.32±50.25t·hm-2。随海拔升高,森林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形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2800-2900m,为199.78±45.68t·hm-2,最小值出现在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