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

ID:34995916

大小:3.00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3-15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_第1页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_第2页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_第3页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_第4页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密级:论文编号:中囯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CarbonSequestrationMechanismofSoilAggregateinLong-termConservationTillageFarmland硕士研究生:殷涛指导教师:何文清副研究员申请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领域名称:旱地农业培养单位: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生院2015年6月密级:论文编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CarbonSequestrationMechanismofSoilAggregateinLon

2、g-termConservationTillageFarmland硕士研究生:殷涛指导教师:何文清副研究员申请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领域名称:旱地农业培养单位: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生院2015年6月Secrecy:No.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DissertationCarbonSequestrationMechanismofSoilAggregateinLong-termConservationTillageFarmlandM.S.Candidate:YinTaoSupervisor

3、:AssociateProfessorHeWengqingDegree:MasterofAgriculturalExtensionSpecialty:DrylandAgricultureJun2015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y丨/年如

4、r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研究生签名:时间:年6月I曰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论文题目’射]^私汴釔®土嗓擎妹S#Mi砷袈论文作者殷涛专业农业资源利用研宄方向旱作农业指导教师何文清副研培养单位(研宄所)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硕(博)姓名职称单位专业签名导师评硕导口博导

5、口阅硕导口人博导口答辩主席一答辩委员硕导E陈阜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博导M硕导S李久生研宄员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博导#硕导S1郝卫平副研中国农科院环发所4mk博导口硕导d钟秀丽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博导STf硕导0刘恩科副研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博导口硕导口博导口硕导口博导口硕导口博导口会议记录(秘书)论文答辩时间地点2015年5月29日301会议室摘要农田土壤碳库的变化与耕地质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密切相关。增加农田土壤碳库,提高耕地质量及其固碳潜力对于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缓解固碳减排压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能够降低农田土壤CO2排放量,提高土壤有机

6、碳固定潜力的措施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机碳储库的主要原因是团聚体内的物理保护作用得到保障。虽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关于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固碳的研究,但关于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机理及其微生物的响应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在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对长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转化以及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去向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数量开展研究,在团聚体水平和分子水平上阐明土壤碳素固持过程及其微生物响应机制。本研究

7、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的变化。全量秸秆还田(ASRT)和常规耕作(CK)措施不利于>0.25mm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甚至使其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免耕秸秆覆盖(NTSM)和免耕秸秆留茬(NTLS)措施有利于>0.25mm的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2)探明了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长期的全量秸秆还田(ASRT)和常规耕作措施(CK)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有向>0.25mm(其中的0.25—2mm部分)土壤团聚体聚集的趋势;而免耕秸秆覆盖(NTSM)和免耕秸秆留茬(NTLS)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

8、变化比较缓慢。(3)揭示了不同耕作措施下外源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情况,长期的不同耕作措施下外源有机碳进入土壤团聚体的过程是不同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