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

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

ID:35025841

大小:7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6

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评估训练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即位后,此官位即空缺,反映出唐代皇权的至高无上,选B项。答案:B2.(2013·河北保定摸底,4)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

2、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解析: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选C项。答案:C3.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

3、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解析:从表格信息看,从秦朝在全国确立郡县制到唐末,地方行政划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反复变动,说明在如何统治地方问题上出现反复,即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8-/8答案:B4.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是因为他们都()A.提高丞相地位B.重视儒家思想C.强化中央集权D.大力发展工商业解析:三位君主的共性是加强中央集权,选C项。汉武帝、宋太祖均削弱宰相地位,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理天下,三者都主张重农抑商,其他

4、三项错误。答案:C5.“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宰相制度古已有之,而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造成彼此无法配合,虽然有利于加强君权,但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6.“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

5、当时()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太宗在讨伐辽国的时候,多次召开枢密院会议,而中书宰相却“不知”“不预闻”,说明宰相权力受到较大削弱,选D项。答案:D7.(2013·湖南长沙一模,2)《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B.官吏的委任超越编制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官民之比畸形发

6、展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隋朝郡县设置过多,导致“十羊九牧”的局面,造成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巨大、人浮于事等弊端,究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选C项。其他三项反映的是现象,而非本质。答案:C8.三位教师对开元通宝是何时期钱币有不同看法。甲教师以唐玄宗年号为开元,认为应属于唐玄宗时期;乙教师以《旧唐书》中记载:“武德(唐高祖年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8-/8”为由认为通行于唐朝;丙教师以《中国古钱目录》和钱币实物等进行考证,得出并非仅指唐朝钱币。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以当时皇帝年号分析,甲教师立论可靠B.以唐代史籍记载为据,乙

7、教师认识准确C.立足文献和实物考辨,丙教师所论相对合理D.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法与看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甲依据的是唐玄宗的年号,乙依据的是史籍的记载,丙依据的是书籍和实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丙的说法相对合理。选C项。答案:C9.(2013·山西太原一模,26)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A.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B.农村中租佃经营关系已经非常普遍C.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D.减免租税已

8、经成为地主的经常行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地主“招佃农”的目的是收租,而不是行仁义,但遇到水旱之灾,地主害怕农民离去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