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

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

ID:35118065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8

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_第1页
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_第2页
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_第3页
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_第4页
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6頁(共6頁)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學第一集:概述:心靈九境與四教會通一引論-本節目新專輯講述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學-唐先生的主要著作如下:1.*《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19532.《人文精神之重建》19553.*《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19584.*《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19585.《中國哲學原論》1956-19756.《道德自我之建立》19637.*《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19758.*《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1977—當中講及宗教哲學的,主要有*號的五部。-唐先生的體系性著作為《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當中,他全面建構出其心靈九境的哲

2、學體系。-特點:繼承和發展儒家的即超越即內在的本心,並以此為基礎,將中、印、西主要的哲學系統融會貫通起來,並判定其理論地位的高下。二心靈九境說I心靈九境說-唐先生的心靈九境說,可稱為一種「心本體論」。此說主張宇宙的本體是心,後者除主體義、價值義外,亦具超越義、最高存有義,可理解為儒家講的本心、道家講的道心、佛教講的佛心或基督教講的神心。-∵心的價值實踐有不同的價值層級,∴便產生了不同的境界。心的價值實踐有三大方向,稱為心靈三意向或三志向。/他依次分別稱為三觀(即能觀):縱觀、橫觀和順觀。\至於觀法的對象,他稱為三境(即所觀):

3、體、相、用。後者佛教用語,指實體、性相和作用。-唐先生還將三觀與三境賦予黑格爾辯證法的三題論的意義:正、反、合。-唐先生根據黑格爾精神哲學體系的觀點,以為心靈的三種境界的區分只是一大方向上的區分,其實每種境界可以進一步無窮細分,而唐先生自己則只再將三境再區分三種,合共成為九種境界:I客觀境(可稱下三境)-觀體,即經驗的客體1.萬物散殊境-觀體/觀個體界,即殊相/個體2.依類化成境-觀相/觀類界,即共相/種類3.功能序運境-觀用/觀因果界、目的手段界,即因果/目的與手段E:file-serverfs_tmpdownload

4、e314b42bd0309a19235d0979ca6125a6.doc 2004/7/26第6頁(共6頁)II主觀境(可稱中三境)-觀相,即經驗的主體4.感覺互攝境-觀體/觀心身關係與時空界,即人之感性5.觀照凌虛境-觀相/觀意義界,即人之理性6.道德實踐境-觀用/觀德行界,即人之道德意志III超主客觀境(可稱上三境)-觀用,即超越的宇宙本體7.歸向一神境-觀體/觀神界,即神體8.我法二空境-觀相/觀一真法界,即法相9.天德流行境-觀用/觀性命界,即德用-這裏只講述心靈九境中與宗教會通問題相關的重要涵義──心靈九境的分別義

5、與融合(圓融)義,或可依佛教用語順序稱為差別義與平等義,或者不即義與不離義。-唐先生以為:/圓融地說-九境由一心所生,皆可以收攝融合於一心,故終極來說是一,在價值實踐上相即不離。\分別地說-一心感通而成九境,甚至進一步可無窮衍生眾多宇宙萬有之境,各境有其分際意義上的不同,不可混淆。-他的意思是說:即使一種境界的價值層階如何的高,在實踐上是不能離開價值層階低的事物而獨立存在。-至於分別義,唐先生著重說明各境不同義理的主要價值和意義,有四方面的主要涵義:1.下而上(即緃觀)的意義─重視超越的宇宙本體,其價值涵義較經驗的對象為高。這

6、方面以耶教的義理為最優勝(即耶教體大)。2.外而內(即横觀)的意義─重視內在的價值主體,其價值較外在的現實事物為高。這方面以佛教的義理為最優勝(即佛教相大)。3.前而後(即順觀)的意義─重視具體的價值實踐,其價值較抽象的理論思考為高。這方面以儒、道二家的義理為最優勝(即儒、道二教用大)。4.圓融(即融合三觀)的意義──重視兼融天道與人心、本體與工夫,其價值較有所偏倚,或割截天與人、體與用的學問為高。這方面亦以儒、道二家的義理為最優勝。-另外,∵緃、横、順觀具一種價值上不斷提升的意義。∴居於下、外、前的層位的境界,其價值涵義越低

7、;相反,居於上、內、後的層位的境界,其價值涵義越高。-唐先生主要依儒家的標準,來分別各種境界的次序先後及價值高下,並強調其重要性,但卻並非出於主觀的門戶之見,而是抱有理性的、開放的態度。-他不以為自己所用的標準是唯一可能的標準,∴上述九境的先後高下的排列並非唯一可能的一種。這可說是一種理性的多元主義入路。E:file-serverfs_tmpdownloade314b42bd0309a19235d0979ca6125a6.doc 2004/7/26第6頁(共6頁)I四教的比較與會通-依一般學者的了解,耶教屬第七境──歸

8、向一神境,佛教屬第八境──我法二空境,儒家屬第九境──天德流行境,唐先生對道家似沒有作出安排。-其實,唐先生道家與儒家一樣,同屬第九境。-他以為天德流行境的意義,在於肯斷人的價值的實踐,與天道的發用流行相即不離,而道家的義理也蘊涵此義。1四教的共通處-他將四教安排在上三境,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