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

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

ID:35192486

大小:11.10 MB

页数:171页

时间:2019-03-21

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_第1页
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_第2页
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_第3页
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_第4页
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TU473密级:公开UDC:单位代码:10424学位论文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茅晓辉申请学位级别:博士学位专业名称:岩土工程指导教师姓名:付厚利职称:教授...山东科技大学二零一零年十一月论文题目: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作者姓名:。茅晓辉。入学时间:。2007年9月。专业名称:。岩土工程。研究方向:。岩土力学理论及数值分析。指导教师:。付厚利。职称:。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10年11月。论文答辩日期:。2010年12月。授予学位日期:。。。。。。。。RESEARCHANDDESIGNTHEORYONDEFORMATIO

2、NCONTROLOFVARIATIONRIGIDITYCOMPOSITEFOUNDATIONADissertationsubmittedin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of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From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yMaoXiaohuiSupervisor:ProfessorFuHouli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November2010声明本人呈交给山东科技大学的这篇博

3、士学位论文,除了所列参考文献和世所公认的文献外,全部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的研究成果。该论文资料尚没有呈交于其它任何学术机关作鉴定。博士生签名:日期:AFFIRMATIONIdeclarethatthisdissertation,submittedin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awardofDoctorofPhilosophyin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iswhollymyownworkunlessreferencedofacknowledge.Thedocum

4、enthasnotbeensubmittedforqualificationatanyotheracademicinstitute.Signature:Date:山东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复合地基的受力机理复杂,影响地基变形的因素很多,诸如天然地基物理特性、桩身强度、桩间距、桩长、桩身尺寸、上部结构刚度等都会对复合地基的变形产生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不布桩模式下的地基变形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各种因素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控制复合地基变形的优化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适用、经济,满足工程精

5、度要求。对地基单一受力区域三维分层中的桩基础,运用分层材料介质的广义Kelvin基本解的边界元法,就单桩位移和群桩共同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分层地基中桩基础边值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对地基相邻受力区域按照刚性基础分析,假定被影响刚性基础的基底与地基紧密接触,将接触面划分为n个矩形网格,在上部荷载与相邻区域基础荷载影响下,考虑基础埋深和建筑物高度对倾斜的影响,建立了刚性基础地基反力和整体倾斜基本方程,应用迭代法对相邻区域共同作用进行分析。3D本文采用FLAC有限差分程序,考虑桩身长L、桩直径D、桩间距S、上部刚度K、复合地基的置换率m等影响因素,对应不同

6、布桩模式建立了8组共39个数值模型,分别就均布荷载和非均布荷载两种受力模式下的地基变形特征展开系统数值模拟研究,并对各种影响要素进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水平方向变形特征:①桩顶位置在所有变刚度模式下的各关键竖向变形均符合指数衰减特征,最大变形值位于荷载形心,最小值则位于基础端角,其次是板边。水平方向变形等值线均呈现同心圆形状,与基础形状及加载区域形状关系不密切。②桩底位置由于剪切位移的连续性,表现出较好的自适应调节能力,在所有变刚度模式中未出现变形突变,桩底变形情况受桩长影响最大,桩距、桩径对变形无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形逐步过渡为平滑

7、的碗形。(2)竖向变形特征:①桩顶位置变形表现为“同心圆柱”,而且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约桩长一半。②桩底位置由于不存在上部刚度约束,其变形情况与平面、竖向布桩形式有关。(3)应力分布特征:①复合地基4个端角桩顶位置的主应力、竖向反力呈现高度应力集中,使得该范围复合地基进入承载力极限状态,但是变形受邻域影响仍会继续发展,变刚度模式对该范围调节能力有限。次一级应力集中现象出现板边中部,形成一个环绕山东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基础的应力带;地基内部应力水平受地基竖向刚度变化影响较大,表现为随刚度加强而聚集;变桩长模式对调整应力分布最为有效的,变桩径、变桩距模式影

8、响不大;②桩底位置应力特征表现为桩身将竖向荷载传递至土层深部,竖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