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

ID:35193536

大小:16.3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1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_第1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_第2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_第3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_第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四十年农信记忆里的“变”与“不变”四十年的农信岁月,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农信人的使命和担当却能代代传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来,农信人始终扎根乡村沃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诚换来万家欢笑。四十年后,一代又一代农信人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传承“服务三农”的使命,谱写新时代的壮丽诗篇。我作为农信一名退休员工,幸运地见证了农信四十年的光辉历程,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珍贵回忆。工作环境在变服务“三农”初心不变1961年8月,我在山东德州平原县三唐公社信用社任会计。从那时起,我与农信结下不解之缘。改革开放前,三唐公社信用社办公

2、条件比较简陋,不像现在有营业大厅、取款机,当时的营业室是两间小土房子,木制的办公桌坑坑洼洼,款箱是木头箱子外加一把锁,连电话、自行车都没有,下乡做业务全靠两条腿和一个挎包,包里装着算盘、单据,走到哪里随时可以办理业务,“挎包银行”便是那时候兴起来的。有时候工作忙起来,我们就经常在村里吃住,为了获得村民的支持,我身兼炊事员、通讯员、电话员、统计员数职。村民有什么事,招呼一声,我就去帮忙,时间一长,感情就处出来了。那时通讯落后,公社只要召开会议,我都是跑着到各村送信,有很多需要上报统计的数字,我就负责把各村的生产进度统计好,一日三餐我还负责给大家做饭

3、。工作的确很多也很累,但心里却很快乐,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改革开放后,农信社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土房到瓦房再到楼房,有了职工餐厅、宿舍,相继开通了电话、亮起了电灯,交通工具也从两条腿变成了自行车、摩托车。虽然环境好了,但我们对村民的感情没有变,服务“三农”的本质没有变。业务功能在变“挎包精神”本质不变当时的业务,主要还是储蓄和贷款,储蓄主要靠自己去村里挨家挨户的走访。1965年9月,省委“四清”工作队(清思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驻村,大村10多人,小村3、4人,有省市机关的、部队的、县乡的,也有村里的积极分子,他们在这工作近1年

4、的时间。这期间,我主动和他们联系,他们带来的粮票和钱暂时用不着的,不管10块8块、5毛6毛的,我都建议他们存到信用社,什么时候用,我就随时给他们送去,这一做法很受工作队的欢迎,吸收了不少存款。当时贷款主体是村级、生产队,在支持农业生产上,还是代理银行的业务。春季,人行将贷款指标分到各公社营业所,然后再分到片。指标下来后,我就到管辖的村找村干部,按照生产小队需要的贷款额分给小队。贷款时并不付给他们现金,而是写个借据就行,他们拿着借据到供销社购买,供销社凭借据到信用社结算。为帮助贫下中农的生产生活,当遇到贷款指标不够用时,我们总是想千方百计地进行保障

5、。所以,我们的员工无论到哪都受欢迎,彼此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在村里与村民都是称兄道弟,不太忙时就进门在坑上一坐和他们拉拉家常,了解资金需求,村民真是把我们当家人一样。后来我想,这种与村民间鱼水交融的关系,才是“挎包精神”的本质。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营业网点的功能在不断完善,业务品种变得多种多样,客户多样的金融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但与客户心贴心的交流并没有减少,“挎包精神”仍在延续,历久弥新,农信始终站在支农的前沿阵地。资金实力在变脱贫攻坚使命不变改革开放40年来,农信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8年,全县存款余额只有106万

6、元;1988年,首次突破1亿大关;1998年,存款突破5亿元;2008年,存款余额突破30亿元;2018年,存款突破70亿元,贷款突破30亿元。这些数据的变化折射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丰硕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对农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凝结着几代农信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心血。现在很多年轻人体会不到过去贫困的滋味,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到刘富寨村,听村干部说,村里林宝森全家七口人从东北回来,家里没有房住,临时借住3间破房,吃饭就更困难了。于是我和村干部商议,当务之急先解决吃饭问题,生产队便给他发了购粮证,信用社帮

7、他解决买粮的钱,接着我把500元贷款送到他家里,又花800元帮他买了一头母牛,这头牛不到一年就生了1头小牛,喂了半年多,卖了1000多块钱,既还上了800元钱的贷款,又存了200多块钱,后来日子越过越好。这个村还有个叫刘延臣的村民,全家6口人,有4个孩子,只有两床被子一条褥子,坑上连个席子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更别提孩子上学了。我和生产队长商量,先用200元帮他买了一头母猪和100多斤购粮证上的粮食,后来他养猪卖了800元,还了200元贷款,还把原来借他人的300元钱还清,剩下的300元存在了信用社。他说:“要不是咱信用社帮忙,光借的钱也不知道

8、什么时候能还清。”1981年,半吉店村的张士祥承包了队上的七八亩果树,他当时既没资金也不懂技术。我就从其他村请来了技术员帮他剪修果树,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