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ID:35205495

大小:9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21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_第1页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_第2页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_第3页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_第4页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分析法的证题格式并能熟练应用.教学过程设计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去探明解题途径,概括地说,就是“从已知,看已知,逐步推向未知”.综合法的思路如下:(从上往下看)(用投影片)   师:其中,A表示已知条件,由A可以得到它的许多性质,如B,B1,B2,而由B又可以得到C,由B1还可以得到C1,C2,由B2又可以得到C3,…,而到达结D的只有C,于是我们便找到了A→B→

2、C→D这条通路.当然,有时也可以有其他的途径达到D,比如A→B1→C1→D等.但是有许多不等式的证明题,已知条件很隐蔽,使用综合法证明有一定困难.   这一命题若用综合法证明就不知应从何处下手,今天我们介绍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复习了旧知识,并指出单一用综合法证明的不足之处,说明了学习分析法的必要性)分析法是从结论入手,逆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和已知条件沟通为止,从而找出解题途径.概括地说,就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分析法的思路如下:(从下往上看)(用投影片)   

3、        师:欲使结论D成立,可能有C,C1,C2三条途径,而欲使C成立,又有B这条途径,欲使C1成立,又有B1这条途径,欲使C2成立,又有B2,B3两条途径,在B,B1,B2,B3中,只有B可以从A得到,于是便找到了A→B→C→D这条解题途径.(对比综合法叙述分析法及其思路,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分析法的实质及其与综合法的关系)师:用分析法论证“若A到B”这个命题的模式是:(用投影片)欲证命题B为真,只需证命题B1为真,只需证命题B2为真,……只需证命题A为真,今已知A真,故B必真.   师:在

4、运用分析法时,需积累一些解题经验,总结一些常规思路,这样可以克服无目的的乱碰,从而加强针对性,较快地探明解题途径.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首先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板书)             师:这个题目我们曾经用比较法进行过证明,请同学们考虑用分析法如何证明?(学生讨论,请一学生回答)生:因为b>0,所以b+1>0,去分母,化为a(b+1)<b(a+1),就是a<b,这个式子就是已知条件,所以求证的不等式成立.(学生理解了分析法的原理,应予以肯定,但这个回答不能作为证明过程,学生

5、往往忽略分析法证明的格式,要及时纠正)师:这位同学“执果索因”,逐步逆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找到明显成立的不等式为止.很明显,逆找的过程正是把“欲证”由繁化简的过程,因而分析法对于形式复杂的证明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作为证明过程,这位同学的回答不符合要求.应该如何证明呢?(请一位同学板书)       =(a+b)(a2-ab+b2)-ab(a+b)      =(a+b)(a2-2ab+b2)      =(a+b)(a-b)2.      由a,b∈R+,知a+b>0,又a≠b,则(

6、a-b)2>0,进而(a+b)(a-b)2>0,      即(a3+b3)-(a2b+ab2)>0,所以a3+b3>a2b-ab2.      生乙:我是用分析法证明的.   证法2:     欲证a3+b3>a2b+ab2,     即证(a+b)(a2-ab+b2)>ab(a+b),     因为a+b>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教学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智慧,求得问题的解决.一个问题解决后,及

7、时地提出新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逐步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到本质,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直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是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本节课练中有讲,讲中有练,讲练结合.在讲与练的相互作用下,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例题,先由学生自己解答,然后教师分析与概括.在教师讲解中,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和练习,力求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尽量改变课堂上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在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时,我注意按认识规律,由

8、浅入深,由易及难,逐渐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