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

ID:35224214

大小:25.8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2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_第1页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_第2页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_第3页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_第4页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_第5页
资源描述: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再一次来到延安,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改革开放给延安带来的全新气息。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们的抗战根据地。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7月的这个不平凡的月里,我有幸参加学院组织的暑假社会活动延安之行。7月3日早上8点,草草吃了点早点,向窗外望去。一马平川的田地里冬小麦吐着绿色,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忽而穿

2、山洞而过,忽而在平地上飞驰。在下午一点终于到达了延安圣地,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简单的收拾了下行李吃了顿便饭。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参观了延安干部学院、杨家岭、王家平、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枣园等。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大家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大家再次感受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延安干部学院,在这里我们进入报告厅,观看短片深入了解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在参观学院的教学楼时,大家都感到了窑洞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绝不亚于欧洲的

3、经典建筑。在这里我们有幸聆听了赵教授的讲座,通过讲座我第一次认真的学习了延安精神,也让我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经历1935至1948这几年间在延安的考验,也许就没有能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能力进行现如今的现代化建设,也就没有能力带我我们现如今的幸福生活。站在干部学院的大门前,看到了沟谷交错的黄土高原,看到了原梁相间的窑洞群落,使延安这片神秘的土地更加让人敬仰。只有真真切切的站在了这片土地上,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延安的革命精神。于是在窑洞广场前,我们发自内心的交流着,用那一首首陕北民歌表达着。歌声悠扬,传的很远很远,一如陕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很深。杨家岭,是毛泽东等领导在19

4、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所。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里生根、开花;在导游的解说中和崎岖的山路下,我深刻的领略到国家领导人的艰苦朴素,这是我们21世纪青年所或缺的。王家坪,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中央领导的居住地之一。在毛泽东的故居前,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为同学们讲述毛泽东和长子毛爱英的父子情深,令在场的同学们不禁动容,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地道的信天游,看到了精彩的安塞腰鼓,被这种热情吸引,老师和我们一起打起了腰鼓,仿佛又带人回到了战争的年代人们欢聚的

5、情景。为了躲避敌人的袭击,领导人又将住所搬到了枣园。在这里,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毛泽东在这里写了《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文章。看到那些旧的不能在旧的桌椅和被炸毁的窑洞,可以想到当时革命前辈顶着多么大压力工作,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安逸生活。这些地方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几乎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看着这些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然而就是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奇迹的十三年、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段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在这里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这

6、里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诞生,在这里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论持久战》的横空出世,鼓舞起民族的信心和斗志;在这里有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指引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我们肃立在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炮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听到了当年的战火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情景。还有那一件件简朴的甚至有些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一张张黑白的甚至有些残破的照片,一副副泛黄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文字,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它们所折射出的就是一种被称作延安精神的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没有延安窑洞的灯,哪有祖国东方

7、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当年,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放着一盏这样的灯。在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毛主席在延安和陕北的窑洞里写的。要了解延安革命精神,最好的是向老一辈红军请教。在八一敬老院中,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当年长征的种种艰辛,她将起爬雪山,过草地,仍心里无尽的感慨,也令我们在场的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