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

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

ID:35310536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23

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_第1页
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_第2页
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_第3页
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_第4页
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识论马政经科社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识论分析题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起点,归宿)二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理性认识(关系)2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因素(条件)3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的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

2、跃1理论付诸于实践2看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若取得则为真理,否则为谬误)三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中特理论的发展进程?)1相对性与绝对性的三层含义:(1客观角度)就真理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确认识,是无条件,绝对的(2主观角度)就人类认识的本性而言,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线发展的物质世界,是无条件,绝对的(3)就真理的发展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四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区别:(1)真理侧重客体性,价值侧重主体性(2)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体制约性,价值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3)真理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2联系:真理反应价值关系,真

3、理自身具有价值3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源泉哲学思维存在选择题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唯物论意识物质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论认识实践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介: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以是人)主体客体化:主体风格融入客体客体主题化:客体进入主体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超越实践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做”“完成”3反馈和调节直接经验:自己实践间接经验:前人和他人的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1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的进行,达到预期效果2错误的认识

4、误导实践,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感√理×经验论——经验主义理√感×唯理论——教条主义认识的来源承认客观世界承认辩证法承认实践唯心主义先验论(来源于天赋)×√×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实践到认识到实践(实践到感性认识,再能动地发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定义地位形式特点感性认识对现象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感觉知觉表象(递进,表象无实物)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本质高概念判断推理理性因素(直观,思维)的作用:指导解释预见非理性因素(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主要表现:动力作用诱导~激发~认识的反复性:感到理再到感过程和阶段的反复

5、认识的无限性:知识的永无止境,主体发展无线认识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到认识到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内容客观;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主观真理论(错的):马赫主义(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混淆价值与真理)绝对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绝对主义(两个凡是)相对性√绝对性×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诡辩论)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即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相互依存,包容,转化(一定条件下)真理的本质(主观符合客体)实践的特点(直接现

6、实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无别的标准不确定性: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过程;已经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的尺度:真理尺度价值~价值的构成:主体需要和利益;客体的某属性和性能价值的主体性(还有客观~社会历史~多维):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价值评价及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必然王国(共产主义之前的有阶级的社

7、会,不能触碰阶级意志)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和限定条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途径:小商品经济的分化;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国内:圈地运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国外:殖民地掠夺)自然经济:1自给自足为特征2自然分工(年龄性别)3简单的再生产(自己用的)商品经济:1交换为目的2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定义范畴属性使用价值物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