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2)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溶解度(2)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ID:35387336

大小:94.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4

溶解度(2)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1页
溶解度(2)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2页
溶解度(2)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3页
溶解度(2)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4页
资源描述:

《溶解度(2)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4(2011・江苏省南通市)I古I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B.trC时,物质w在水小的溶解度为mgC.t2°C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和同D.将t1°C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C冇晶体析出解析:A选项中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是正确的;B选项中tTC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是正确的;C选项t2°C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t2°C时,物质W在水屮与在乙醉中的溶解度相同是正确的;D选项

2、根据溶解度曲线的特点,物质W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将t1°C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C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没冇晶体析出。1111-AH'Cns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杳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木题的亮点是一种物质溶解在不同的溶剂屮,解答木题要明确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四、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例5(2011盐城)如图5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品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1°C吋,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B.t2°C时,取三种物质各ag分别放入

3、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別由t2°C降温到trc,A溶液中析出的品体质屋最大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解析:从溶解度曲线上可以°C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B>A=C;t2°C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只有C的溶解度小于ag所以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从溶解度曲线上可以看出由t2°C降温到t1°C时,A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人,所以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c降温到trc,A溶液屮析出的晶体质量最人;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

4、入溶质B,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的方法。答案:D点评:木题结介溶解度曲线考杏溶解度、饱和溶液、结晶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解答此类题冃的关键是结合溶解度曲线认真分析,牢固掌握溶解度的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结晶的定义和结晶出的质最与单位饱和溶液质最的关系,特别注意C类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吋应该采用升高温度。五、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例6(2011-M南省)如图6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人干乙的溶解度B.t°C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升高温度能

5、使接近饱和的「卩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10°C吋,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解析: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溶解度时,必须限定温度,所以A不对;卬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C不对;10°C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小,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应小于乙的质量。答案:B点评:考查了溶解度llll线和溶液的分类、溶质质量分数等问题。例7(2011•江苏泰州)如图7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溶解度都人于B的溶解度B.t1oC

6、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屮,A的质量比B大C.t2°C吋,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C降温到t2°C,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解析:由溶解度曲线町知,t2°C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定相等,故C正确;t1°C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川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小,故A、B错谋;A的溶解度比B受温度彩响人,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饱和溶液从t3°C降温到t2°C,析出晶体的量A—定人于B,

7、故D错课。答案:C点评: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图中所示的温度,溶解度曲线的趋势、交点是解题的关键。纵观2011年各地中考试题,有关溶解度曲线的综合题在试题设计上,常将溶解度的概念及意义、结晶的方法、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溶质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等核心知识与溶解度线结介起来,突出命题的能力立意,这类试题仍将是中考命题的重点。>>点击杳看初三化7知识点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