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

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

ID:35410019

大小:64.8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_第1页
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_第2页
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_第3页
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_第4页
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棉铃虫bt抗性检测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棉铃虫Bt扌几性的检测技术摘要: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iibner)是棉花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上世纪90年代初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1997年转Bt基因棉花在我国商业化种植以来,棉铃虫的发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随着肮棉的大面积种植,棉铃虫处于长期的选择压力下,其对肮棉产生抗性不可避免。目前棉铃虫对Bt棉抗性的检测方法大多是在牛物测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文对主要的5种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选择可靠的抗性检测方法可准确监测棉铃虫对Bt抗虫棉的皱感性水平并及时进行口间抗性早期预警。关键词

2、:棉铃虫;Bt毒素;转Bt基因棉花;抗性检测技术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iibner)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寄主种类众多,囊括了多种常见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儿乎连年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农药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大量使用,棉铃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牛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种植转基因Bt棉花成为目前控制棉铃虫发展的最有效方法。1997年,屮国开始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2013年成为第二大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国,种植面积达到420万公顷。转Bt

3、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为害,但长期种植抗虫棉也带来棉铃虫对Bt毒蛋白产生抗性的风险山。对棉铃虫出间种群进行早期的抗性监测,能够避免因棉铃虫产牛抗性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1棉铃虫对对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检测技术目前对棉铃虫Bt抗性检测的技术主要有: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法、区分剂量法、F2代单雌系浓缩法、单对杂交法、Bt棉叶直接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⑵。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法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法即抗性倍数法,是衍生于传统的农药毒力测定方法,广泛用于齐种害虫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检测。吴益东按机率值分析法计算毒力回归式和致死

4、中量,将各种药剂的LD50值与相应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的5刊值比较,计算出抗性倍数,于1990-1993年连续四年对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抗性中心区的山东省阳谷县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系统监测⑶。张雪燕等利用建立毒力曲线测定了云南通海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得到抗药性增至46.1倍,昆明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有所下降⑷。王冬兰等按浓度对数和死亡概率值分析法进行数据回归处理,得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LC50)值及抗性倍数,测定了江苏省赣榆县(苏北)、姜堰市(苏中)、武进市(苏南)三地区禾谷缢管酚和麦长管酚对毗虫II林的敏感性叫

5、刘永杰等利用毒力冋归曲线测定了山东泰安市郊区甜菜夜蛾02间种群对包括氯氟氧菊酯、高效氯氧菊酯马拉硫磷等11种杀虫剂的抗药性⑹。此方法通过适合的剂量梯度得到各剂量下靶标害虫的校正死亡率,并转化为死亡几率值,从而使剂量-死亡率的S型曲线变成具有线性关系的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曲线,即田间种群的毒力回归曲线。通过与敏感品系的敏感基线比较来确定抗性的倍数,抗性倍数二测定种群的LD50/敏感种群的LD50o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法的优点是利用较少的虫源量方便快速地得到需要的数据。毒力回归曲线能够较全面地得到LD5o、LD9o、LD99等统计数据,为

6、估测抗性水平,获得诊断剂量等提供较准确依据。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测定种群抗药性的发展,化学药剂的杀虫活性,衡量后续研究是否有意义。但该方法测定群体中人多数个体对药剂的反应,往往忽略了群体屮少数抗性个体的反应,比较合适检测中高频率的抗性水平,在抗性个体频率很低时,剂量对数一死亡机率值曲线中LD50和斜率值不会随抗性个体频率的微小变化而产生明显的改变。而当抗性个体频率较高时,群体的LD50值才会有明显的变化,而这时候进行抗性治理已非常困难。因为由此测出的抗性水平往往具有滞后性,即往往难以实施预防性抗性治理对策。「2区分剂量法区分剂量法是在标准

7、牛物测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常情况下使用杀死99%敏感个体的剂量作为诊断剂量,此浓度下存活的个体为此剂量所区分的抗性个体,该法检测的灵敏度在KT?以上,以该方法进行的诊断试验来检测低频率抗性,比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标准方法更为有效⑺。诊断剂量能够一次性杀死敏感个体,准确获得抗性个体,并且结合棉铃虫抗性遗传机制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基因型,从而判断亲木个体基因型,得到抗性基因频率。GouldF证明从出间采集的雄性个体中存在的隐性或不完全显性等位基因,所用的后代是同型纯合的或对抗性突变因子杂合的,在用区分剂量决定其后代基因型后,可以推断出带

8、有抗性突变因子的雄性父本的数量〔川。区分剂量法在历史上的应用起始于害虫对化学农药抗性的测定上。Davidson在1960年即认识到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杂合子种群抗性的重要性。澳大利亚从1983-1984棉花生长季就决定开始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