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

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

ID:35487374

大小:68.1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5

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_第1页
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_第2页
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_第3页
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_第4页
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碰撞欣赏者思维,创造“共情”效应——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作者:倪春风作者简介:倪春凤,上海市安亭高级中学(201805)o原文出处:《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20181期第72-76页内容提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用理论去设置问题情景,引导欣赏者(学生)碰撞思维,与文本“共情”,与作者“共情”,与物质世界“共情”,创造“共情”效应。文章以《项链》课堂学习活动为例,教师从关键句入手,用三个大问题步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展开讨论,激发矛盾,真“情”选择,追本溯源,探究主旨,与人物和作者对话,与社会现实和欣赏者“共情”,公正合理地解读了造成玛蒂尔徳

2、悲剧背后的根源。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7期词:文本/欣赏者/思维/共情一、案例背景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曾在《镜与灯》中提岀了文学四大要素的理论,即:①摹仿理论——关注于作品和宇宙(universe)之间的关系;②实用理论一关注于作品和读者(audience)之间的关系;③表现理论——关注于作品和作者(author)之间的关系;④客观理论——关注于文本(work)细读。艾氏的文学四大要素理论,为我们解读文本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在解读文本时运用实用理论去关注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读者或欣赏者本人对文本的能动性甚至创造性的理解

3、过程。一篇作品是作家为欣赏者而写的,而一部未经读者阅读欣赏的作品只能算是一个由语言符号编织起来的〃文本",欣赏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是对作品进行审美和鉴赏、领悟和解读的过程,继而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用。那么,如何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欣赏者的身份去碰撞彼此的思想,对作品做创造性和深层次的解读,以便更好地感作者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呢?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共fT理论是一把合适的钥匙。"empathy"(共情)又被译做"移情、同感、共感、同理心〃等。该词属于心理学范畴的词语,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理解

4、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能采取适当反应的人格特质。课堂学习活动中,〃共情"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生命活动移入文本中,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感彳乍者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合理地产生情感共鸣与个性体验的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只有将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相融合、相碰撞才能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更好地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二、案例描述及分析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其赏析之作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对这篇小说,历来有较大的争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人

5、物形象,多年来,人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更多的是贬多于褒。传统的观点曾将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并将虚荣心看作是其悲剧的"万恶之源"。显然,这种评价有失公平性和合理性。为了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用辩证和全面的观点去解读主人公及其背后的悲剧原因,笔者在课堂上尝试几次去碰撞欣赏者(即学生)的思维,创造〃共情"效应。初步设想是:围绕文中作者的关键句〃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去展开学习活动,以此句作为引发学生碰撞思维的导火线,然后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在理解主人公的心

6、理和处境的基础上产生"共情"效应,最后回归关键句,开展深入讨论活动并总结,挖掘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每一次碰撞思维的学习过程都以问题作引领,以达到学习活动中创造〃共情"效应的目的。具体课堂学习活动步骤如下。(-)学习活动1—小说情节梳理(预习情况检测)(1)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小说的情节。(2)展示关键句"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极细小的一件事"指什么事?——丢项链。(二)学习活动2—紧扣文本,展开讨论(1)由关键句引出疑问:丢项链是败坏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陈述观点并说明理由。(教师下发课堂统计表1.学

7、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填写课堂统计表,完成后现场按照观点分类,教师通过举手人数做及时统计)(2)学习活动讨论的结果: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第一感觉还是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太爱慕虚荣,太不现实。如果她不那么虚荣,至少十年后她的生活不会那么惨”容貌也不会变得如此不堪。设计目的:激发学生进行第一次思维碰撞,品读文本,找依据,交流观点,学生之间产生”共情”效应。(二)学习活动3——激发矛盾,真〃骨选择教师导入激发矛盾阶段并出示问题:既然初次感觉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如此让人不可理喻,那么:(1)提出问题:你更喜欢丢项链前的还是丢项链后的玛蒂尔德?陈述观点并说明理由

8、。(同样是填写表2,通过举手人数做及时统计)(2)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