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

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

ID:35517718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5

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_第1页
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_第2页
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_第3页
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军事:中国突破航天器高速再入技术飞行轨道精确厘米2014-11-0408:44来源:环球时报  隔热涂层精确到克轨道设定不差毫厘  航天专家讲述“小嫦娥成长记”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中技术难度最高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11月1日以一次接近完美的着陆宣告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多名参与研制的中国航天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揭示了这个为嫦娥五号重返地球探路的“小嫦娥”是“如何炼成的”。  轨道控制:“控制准”  11月1日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5时

2、53分,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宣告整个试验中最关键的“太空打水漂”开始。返回器的速度极快,而且再入大气层时会因为进入黑障区暂时中断通信,无法依靠地面引导,因此整个返回过程只能由返回器自主完成导航和轨道调整。在此过程中,负责返回器轨道控制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技术完全由中国自主开发,它成功经受住实战检验。飞行试验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该院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戴居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受太阳风、温度等因素影响,高空天气条件难以预测,返回器进入大气层时可能遭遇各种情况。他们对此进行了上百万次

3、模拟试验,确保返回器返回时无论遭遇哪种情况,都能找到预定方案进行轨道和姿态调整。中国,航天器,神舟飞船,降落伞,试验器中国,航天器,神舟飞船,降落伞,试验器   戴居峰介绍说,这次试验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控制精度的“准”,这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在距离38万公里的地月空间里,飞行轨道精度必须控制在厘米级别,不然几小时后积累的误差就足以发散到让任务失败的地步”。他认为,把这次试验对精度的要求形容为“在1000公里外命中一个一分硬币大小的东西”可能还不够准确,因为作为“靶标”的月球在不断运动,科研人员需要提前估算出它的轨迹,这实际是数十万公里外的一次交会。 

4、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飞行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10月28日晚,飞行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准确进入“回家的安全通道”——返回走廊的窗口。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说,“这次任务首次采用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提高飞行试验器的测轨精度。”据她介绍,参与联合接力跟踪的三个测站均位于境外,在地理分布上呈三角状,可以确保实现高精度轨道测量。  地面装配:“操作难”  11月1日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

5、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环球时报》记者在飞行控制中心注意到,返回器的飞行轨迹与预测的路线几乎完全相同。戴居峰介绍说,返回器能否严格按照预定轨道飞行,除了控制精准外,对地面装配作业也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行试验器总装技术负责人鲍晓萍介绍说,返回器是在神舟飞船返回器的基础上缩小研制的,虽然它的个头很小,只有300多公斤,但极其精密。据介绍,如果装配时返回器的转动惯量、质量等特性发生一丁点变化,系统实际运作时就会出现看似微小的偏差,然而在数十万公里

6、的太空飞行里程中,积累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此外,由于返回器在太空中是失重状态,在地面装配时却不可避免会受到重力影响。因此装配人员必须估算出重力对设备产生的变形等细微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校准,确保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设备运行的精度。鲍晓萍说,返回器的个头小,导致很多设备、电路、管路、支架等焊接和检测时只能容纳一个人操作,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个螺钉要拧紧、每个支架要安装到位、每个焊点都焊接准确,做到“零缺陷”,难度很高。  因此返回器的地面装配和调试工作可谓是精工细活。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涂敷返回器外壳的防火材料时,每次都是以克为单位进行计算,使用了多少

7、克材料,涂在什么地方,都要严格记录。有些设备安装时需要涂胶,然而操作空间有限,而且重量还要严格控制,工作人员只能用针管一点点注射,然后用牙医用的镜子进行检查。据介绍,这次试验动用全国的庞大人力和设备,但在发射前准备阶段只有10人有资格对飞行试验器进行组装操作。鲍晓萍说,组装的十人团队号称“七钳三电”:钳工,负责机械部分安装;电装工,负责电子设备安装。 开伞回收:“想不到的困难”  11月1日6时31分,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抛掉伞舱盖弹出降落伞,随后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这也让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行试验器回收系统主任设计师荣伟松了一口气。利用

8、降落伞减速降落是整个试验的最后一步,他承认,尽管此前已经负责多次神舟飞船返回舱的回收任务,但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