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

《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

ID:35656735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06

《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_第1页
《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_第2页
《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_第3页
资源描述:

《《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红楼梦》中《好了歌解》的翻译特色  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及闵福德先生翻译的《红楼梦》从问世以来,获得了翻译界的一致好评。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强调异化,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相比,霍克斯为了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性,考虑到《红楼梦》中的许多文化涵义很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会,在这种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发生矛盾和冲突时,选择前者服从后者,大胆的将国外的东西移入本族文化中来,在文意的传达上有了很好的效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处处都流露出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崇尚。书中第一章的《

2、好了歌》堪称一绝,共有十六行,四大节,每节的第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忘不了”重复出现,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民谣体的诗歌,作者的这种佛教和道教思想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全书设下了伏笔,奠定了基调。《好了歌注》作为《好了歌》的注解.更是整部小说文眼的文眼。因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不能不重视《好了歌注》的研究。下面,笔者就《好了歌注》的霍译本中押韵的保留,特色文化词以及修辞手法的转化,句序的调整、形象化与抽象化译法的表现等方面作一粗浅的评述,进而探讨有关翻译的技巧问题。  《好了歌解》通篇

3、只押一个韵,韵脚押在ang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霍译本尽可能以诗译诗,将原《好了歌解》中的13句诗行处理为了14句。译文简洁,句子长度都控制得比较好。译文不分小节,形成14句28行个整体。每两行押韵,韵脚多变、自然而严格。例如在前三句句尾halls对应calls,thrive对应alive,beams对应gleams.使得原文中的押韵得以保留,更加朗朗上口。基本上采用了4音步抑扬格的句式,体现了英诗的特征,表现出霍克斯强烈的文化敏感性

4、。  对首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翻译。霍克斯以abandonedhalls译“空室”,courtiersoncepaiddailycalls译“笏满床”,wereoncewithmirthandrevelryalive译”曾为歌舞场”,基本采用意译,贾府一败涂地的境况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于文化概念上的缺失,译文中避免了笏板等意象的翻译,而以mirthandrevelryalive译歌舞场,从深层体现了贾家一家过去的奢侈与繁盛。由此可见,霍克斯对《红楼梦》、尤其是《好了

5、歌注》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蕴有着十分深切的理解,在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艺术信息上,丝毫不亚于一名中国译者。  第三节前一句原作者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对仗手法,烘托出贾府子弟的道德败坏。对于“红灯”之类极具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词汇,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也做了适当的处理。在汉文化中,“红”总是和喜庆、幸福等意象联系在一起。霍译有意回避原作中的许多“红”,因为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red表示红色的含义不同。汉语中的。红”相当于英语中的金黄色或绿色。于是为照顾西方读者理解,霍克斯在很多情况下用绿色代替了红色,一面造成

6、不必要的误解和阅读障碍。  在“择膏粱……”一节中,。霍译用endinafoulstews,plyingashamefultrade译之,以实译实,将对于西方读者很陌生的事物具体化,体现了西方思维方式具体化和审美方式明晰化的趋势。后面原文提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是中国诗词中典型的无主句。这类句子由于其主语的不确定性,使其所指意义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模糊性和多义性,是古诗英译的一大难点,。霍译用第三人称thejudge,使原诗所指的贾雨村由台后走到了台前,再次体现出西方人思维方式直观化、明晰化的

7、特征。  第四节前一句,霍克斯采用直译的方法,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后一句霍译明显采用意译.其中以sheltered.will―educatedlad和allyourcare等情感色彩较淡的词语传递原文中“训有方”的信息,在西方文化中,家庭教育强调孩子要有自己的个性,学会独立。父母充当的只是引导孩子的作用.这与东方文化中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的思想反差甚远,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作为《红楼梦》中最关键的一处伏笔,对于《好了歌》及《好了歌注》的解读一直是不少红学爱好者的关注之处。译者只有真正领会

8、到作者写作背后的目的才能将译作的意图阐释清楚。当然,霍克斯的译本在受到许多学者赞扬的同时,也指出一些瑕疵之处。中英两种语言的区别,以及文化差异使得每种译本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希望大家辩证的对待,在翻译过程中,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作者简介:高嘉琪(1991.7――),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在校本科生,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