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导游词.(doc)

黄鹤楼导游词.(doc)

ID:35658069

大小:4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4-07

黄鹤楼导游词.(doc)_第1页
黄鹤楼导游词.(doc)_第2页
黄鹤楼导游词.(doc)_第3页
黄鹤楼导游词.(doc)_第4页
黄鹤楼导游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鹤楼导游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鹤楼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们接下来游览的是武汉市最有名景点、全国60个5A级景区之一的黄鹤楼。在这里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腾王阁一道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并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背景雄居于三大名楼之首,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开始是吴国出于军事目的在此建军事嘹望台,50多年后,吴为晋所灭,失去了作为军事目的作用。成为人们登监游憩的场所。其间,屡毁屡建,仅清代就遭到三次严重火灾,最后一次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7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被焚

2、。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在198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的现代黄鹤楼。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鹤有很多种,有灰鹤、白鹤、丹顶鹤,唯独没有黄鹤。那么咱们武汉的老百姓为什么给自己家乡的标志性建筑起名为黄鹤楼呢?一、以神话传说命名,由于我国从未发现过黄鹤,加之历代帝王都以黄色为尊,在人们的心目中,黄鹤必定是仙人所乘之鹤,黄鹤楼不由得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颂不衰的崔颢咏黄鹤楼的名句。究竞是什么神话传说呢?这些谜底等我们进入黄鹤楼去揭开。二、以地命名(大多趋向于因山而名),即因山得名。黄鹤楼所在的黄鹄山是蛇山七座山峰

3、中的一座,在古汉语中,“鹄”“鹤”二字通音,所以又中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叫黄鹤楼。三、以“图腾”命名。作为华夏文明南支的楚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凤翥文明。湖北属楚,民间向有尊凤崇鸟的历史,凤又日渐演化为九凤、九头凤、九头鸟、黄鹄、黄鹤等,尤其是黄鹤与九头鸟,最终衍生为武汉民间的两大图腾。而由凤—黄鹄—黄鹤所衍生物化的那座千古黄鹤名楼甚至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乡愁的载体,情感的托物,灵魂的归宿。“白云黄鹤”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代名词。现在从南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公园南区的鹅池。1986年修建此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世传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放过鹅,一日他与一书生聊天论鹅,说鹅是“禽

4、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他越说越兴奋,情不自禁地在地上写出一个“鹅”字,为纪念这一佳话,后人建池。现在里面还有三五成群的天鹅在嬉戏,这可不是当年王羲之养的那群鹅,而是从澳洲引进的天鹅品种。看完鹅池,现在在我们眼前的是“鹅”字碑。“鹅”字一笔挥成,民间广泛传说为“书圣”王羲之说书,但据清同治年间编传的《黄鹄山志》记载该碑为清人门镇国所书,并非王羲之真迹。同样,这个亭子,也因为“鹅”字碑而被称为“鹅”碑亭了。...向前继续走,现在来到白龙池,它与鹅池紧紧相连。为什么叫白龙池呢?据史书记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武昌及沿江一带火灾频繁,百姓不堪火灾侵袭,有云游方士献策,居民在此建池,注江

5、水供奉白龙池镇火神,果然很久都没有发生火灾。后来人们将它称为“白龙池”。现在的白龙池是1986年重新挖掘的,水面200多平方米。白龙池上方,看到的是《九九归鹤图》,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是在1990年6月20日建成的,全长38.4米,高4.8米,用343块花岗岩石雕凿而成,全图共有99只仙鹤呈现着各种不同的姿态。为什么是99只呢?因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公元1884年,建成时间是1984年,中间刚好有99年没有黄鹤楼;另外99加上黄鹤楼本省刚好是100,寓意“百年归来”的意思。这是毛泽东词亭,修建于1992年,亭名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书写。亭中央有一块青石碑,南北两面

6、分别刻有毛泽东两首有关黄鹤楼的词。北面是1927年毛泽东登临蛇山黄鹤楼故址时写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当时,大革命处在失败的前夕,毛泽东住在黄鹤楼下的督府堤,游览黄鹤楼时,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那年的八月七号,党召开“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决定武装反击,从此革命找到了出路。南面是1956年6月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当时,毛泽东在畅游长江时看到正在修建的长江大桥,心潮澎湃,联想到未来可能要修建的三峡工程,更是豪情万丈,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毛泽东词亭的对面,有两个大字,这两个字是李白所写,我们可以看出是“壮观”二字,也可以看到“壮”多了一点,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爱喝酒的“诗仙”在喝醉酒后,无意点上去的;其实不然,这应该是中国文字的奥妙所在,“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