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

ID:35672619

大小:2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_第1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_第2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教育阶段,以往由于课堂教学的“满堂灌”、考试制度的“应试化”、社会上的“轻视化”等因素,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抬不起头来的。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峰涌而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历史与社会》这门课也应抓住机会。结合几年来教改实践,本人认为教好学好《历史与社会》的灵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如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体会。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条件。它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

2、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现在的学生上课就像吃饭一样很挑剔。如果他们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别说上课,就是听到要上这门课就已经没有兴趣了;反之,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巴不得天天上。比如,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就是因为他们对电脑感兴趣。由此看来,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和发挥,才能有良好的教学质量。1、《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3、新教材《历史与社会》同以往的教材《历史》已经完全不一样,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因此教师平时也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否则就无法上好课,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2、《历史与社会》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爱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试想一个老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凭借手中的权威令学生言听计从,也许会收到暂时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早已荡然无存。古人语:“感人者,莫过于情”。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热情

4、,从而培养出学生对此课的学习兴趣。如果《历史与社会》老师忽略了这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灵魂,老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有“亲其师,信其道”。3、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

5、时间能到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新教材《历史与社会》图文并茂,增加了知识窗、读与思、大家谈、活动区等栏目,适合了初中生喜欢探究的心理,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一特点,放开手脚,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

6、能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的兴趣。4、因材施教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人们常说: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起动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去寻找答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疑既不是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应该是因材设疑,要求所设的问题既能反映教学内容主线、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运用新知识才

7、能解决。教育专家认为,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便于学生产生疑问,而学生一旦主动提出问题,一定会积极思考,想尽一切办法自觉的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学生就能收到“柳岸花明又

8、一村”的效果。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是对教学内容的划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一方面是听老师讲,另一方面也是对“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