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

ID:35673580

大小:211.9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_第3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_第4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内容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设计是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好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意义非凡。新课程提倡“以生为本”,本文尝试找出“以生为本”新授课课堂问题设计途径,并加以分析和阐述,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关键词新授课以生为本课堂问题设计前不久,笔者参与某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内容为浙教版七上《4.4整式》。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同效果。对比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不同在“单项式”概念引入设计上,

2、如下表:“单项式”概念引入问题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意图甲教师问题1:“说出,ab,r2h,10a,5b与10a+5b不同?”说出不同的理由通过问题1,让学生从形式上直觉辨别各类单项式与多项式不同;通过问题2,利用学生不同的分类,引导寻找共同点,从而总结得到单项式的概念。问题2:“按某共同特点对下列式子进行分组:-3x,r2,4a2b,bx,-5c3”请同学们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让学生按自己想法得到不同的分类乙教师问题:(1)一场赛车比赛的门票价格是每张50元,共买了n张,共元。(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3、高为h它的体积是。(3)若m表示任意一个实数,则它的相反数是。(4)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为。想一想:上面各代数式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代数式后,寻找代数式的特点鼓励学生发现所给代数式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发现,总结出单项式的概念。点评:甲教师意图从“形”上感知学生,再从学生的分类中总结出单项式的概念;乙教师直奔主题,让学生从4个小问题中去发现去总结出单项式的概念。后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甲教师轻视了学生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或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因此课堂收效甚微;乙教师准确诊断学生初始思维即认知上还未真正建立用字母刻画世界的意识,尊重学生的已有体验,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1]即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乙的问题(单项式)设计,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有针对地设计提问明确、知识承上启下问题,从而实现了“单项式”这个概念的教学目标。那么新授

5、课中,如何进行“以生为本”的课堂问题设计?波利亚曾提出:“问题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笔者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有的放矢,力求问题“明确到位”新授课中切入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新授课的问题设计,首先应该关注它,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浙教版八上《4.2平均数》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会利用公式=(…+)计算平均数。因此,加权平均数的认识和运用应该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

6、础上,使学生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刻,需要对“权”进行全方位“包装”,帮助学生理解“权”的实质。设计:问题1:某班40位同学的年龄情况:13岁的同学共有5名,14岁的同学共有28名,15岁的同学共有7名,则该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问题2:某班40位同学的年龄情况:13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2.5﹪,14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0﹪,15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7.5﹪,则该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问题3:13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2.5﹪,14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0﹪,15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7.5﹪,则该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问题

7、4:某班同学的年龄情况:该班级同学的年龄集中在13岁,14岁,15岁三个阶段,且三个数据的权之比为3:13:4则该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再如浙教版八上《2.1等腰三角形》,书中例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由浅入深,认识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此时,学生的思维大多是单向性,对轴对称性认识不深刻,不知如何运用,对相关的说明和求证,存在能力障碍,因此,对于例题的详细分解就十分必要。原例题:如图2,在△ABC中,AB=AC,F、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F=AE,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F、

8、E关于AP对称吗?F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设计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如图1,AD是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点E是腰AB上任意一点,你能找出E关于AD的对称点吗?问题2:如图2,EF与AB的位置关系?问题3:如图3,E、G是腰AB上的点,你能在AD上找到点P,是PE+PG的值最小吗?(图1)(图2)(图3)新授课这种“有的放矢”导向明确的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问题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