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ID:35673850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感知的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可见,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长期有意识的培养。(一)创设氛围,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单取决于

2、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教师应在课堂中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应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在关注他的进步,聆听着他渴望成功的心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参与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带着信心

3、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这种关系地建立关键是教师要摆脱以往“师道尊严”的观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知情交流的过程,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表情、思想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感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情感

4、具有调节功能。当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接受外界信息。当学生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就能把看似“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见,教师经常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便能构建师生共进退的良好关系,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应注意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适时、适度地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改善师生关系,如:“很好”、“你真棒”、“真不错”等或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会使学生投入你情感的怀抱,那时学生会没有参与兴趣和欲望吗?(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1.设置悬念,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

5、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有适宜学生主动进入参与的情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而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学生就会还给教师灿烂的火花。”教学开始时教师设置的悬念,创设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火把”的一种导火线。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新课时,我引入课题时设置这样的悬念:“请你在这些牌中任意抽一张,看清后放回,我能猜出你拿的那张牌。”学生们一听,老师还有这本事,都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一些学生参与后,教师一一作出正确解答。这时学生非常想知道为

6、什么,经过讨论、猜想后也说不出所以然。然后我又将全过程重复了一遍,突出牌放回时的动作,有些学生已感觉到老师猜对牌的原因是与牌的倒放有关。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先看清每张牌的点数,然后将每张牌倒放,观察和原来放的位置产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归纳猜测、互相补充得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涵义。我给予学生较高的评价后,又提出问题,请同桌之间做刚才的游戏,学生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游戏中,又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心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使问题得到解决,能让学生领略到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创设合适的

7、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2.开放的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事物产生兴趣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敏捷,参与的欲望就更强烈。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科知识的原型,寻找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给出习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