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

ID:35680656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1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论语感    语感教学自夏丐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以来,已经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近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成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不少教师认真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叶圣陶先生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训练语感的方法和途径的有关论说,作些粗浅的探究。   一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

2、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1]为了说明这个意思,他还引用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作为佐证:“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2]这等等的一切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   有

3、人说:“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3]叶圣陶提到的“灵敏的感觉”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4]就语文学习来说,这种直觉是指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一听一读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等,既不费时也不费力,似乎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于这个

4、问题白家熹先生曾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过,他说:“在言语活动反复练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言语活动就可以自动化的形式发生。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从这种迅速直接的感知看,语感是感性

5、的;从它深刻领悟、把握言语的能力看,语感又是理性的。语感其实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5]   二为什么要训练语感?   叶圣陶首先从作家写作和读者鉴尝的角度谈到了训练语感的重要意义。他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6],作为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

6、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7]又说:“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是取比照的或说明的办法,究竟不会和原字原辞十分贴合”[8].就如上文提到的夏丐尊先生的“落叶”、“新绿”的语感解释,字典辞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其次,因为语言是工具。叶圣陶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9]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别人不便

7、于听,写起文章来别人不便于看,根本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起到表达思想和交流言语信息的作用。比如说话,有“说了半句话,缩住了,另外换一句来说,和刚才的半句话没有关系”的;有“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那么”一大堆或者“应当‘然而’的地方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不‘那么’,只因为这些地方似乎需要一个词,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来凑数”的,也有一些“听去很不顺耳,仔细辨辨,原来里头有几个词用得不妥当,不然就是多用了或者少用了几个词”的[10].至于写,若是把这样的话写成文章,因为“面部表情和身体的

8、姿势是写不进去的,让人家看见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前不搭后的一些文句,岂不教人糊涂?”[11]还有些繁复的句子,“好象一个用许多括号的算式”,“你必须按照那许多套括孤的关系才算得出正确的答数。”[12]叶圣陶曾例举过从报上摘下来的两段话来说明这种必须凭借括号才能读通的文段。其中一段话,非用三套括号帮忙不可。见例:“安徽省为了把农村扫盲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还举办了扫盲动员广播大会,组织全省农民收听{[(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省教育厅、妇联、青年团的负责同志,作的动员报告)]+[(乡、社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