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ID:35716489

大小:2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_第1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_第2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_第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思维往往不能与教师思维同步,常处于茫然的状态,对待问题总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不去更深一层地分析和综合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同时思维变通性不够,很少能对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完整的叙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多是一知半解,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表现为机械的模仿,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呆板,一旦改变问题的方式,就造成思维混乱,抓不住关键环节,形不成思维中心,从而也不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替换方案,使思维受阻。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衡量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实

2、现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带着问题学物理,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现行的授课体制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毫无学习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用问题来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物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有问题才有学习的动力。问题对物理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力很大,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问题能激发兴趣,问题能吸引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兴趣高涨,这就使

3、得他们企图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或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  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学生观看之后就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发现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就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接下来,可以再做一个实验,在盛有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

4、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鸡蛋放进清水里,则鸡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鸡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会不一样的呢?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课堂,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其次要适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现在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物理知识。这当中重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探究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插放这样一段视频: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进入2分钟准备”、“进入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运载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

6、的傍晚,有时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就把学生领进了问题空间,学生不禁会问:“火箭是如何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最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未来的文盲并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当好向导、引好路,为启发和帮助学生提问服务,变学生被问为教师被问。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

7、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具体表现。作为教师就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提问,切不可怕这怕那。学生提问一旦活跃起来,则变教师的单一思考点为多元思考点,并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思维实际、缩短认识距离,为营造主动、积极的学习群体产生正效应。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的提问。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可以首先安排各小组的学生用筷子去点击盛水的碗底硬币,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后发现在水面上用筷子斜着点击,不易击中,筷子不太倾斜点击,很容易击中,同时

8、发现筷子斜着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偏折了。此时学生就有了上述疑问。有疑问,带着问题去学习光的折射原理,就容易多了。当然,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有的学生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