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16705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摘 要】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 创新思维,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开展科技。教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时代性,现在是发展知识经济
2、,不是着眼于知识的量和规模,关键是知识的创新,振兴中华靠科教,而科教的核心是创新。没有知识技术的创新,就不能站在世界的前列。因而搞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层次性,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可分两个层次,一层是低层次的培养人的适应性素质,即人生下来就要“社会化”;另一层是高级的目标即是人类发展性素质的培养。教育的目标不能仅定位在适应性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使培养的出来的人更有价值,是社会中更积极的成员。三是针对性,我国长期是抓基础教育,我们的缺陷就是不重视开发人的
3、创造性。把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当作素质教育的重点所针对的就是这一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我们更好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作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一、切身体验科学家的思维活动,提高创新能力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
4、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模拟科学家们的发现过程,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例1:初二第九章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推理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取一块较长的带有毛巾、棉布的木板和磨光的玻璃,先让小车从斜面的某一高度滑下,滑到水平的毛巾表面,记下小车最后的位置,接着换成棉布表面,这时让同学们估计若小车从同一斜面高度滑下大概能滑到什么位置,并请一位学生到台上标出可能位置,然后让该学生把小车从同一斜面高度滑下,验证同学们的猜测。依次换成木板表面和玻璃表面,这样摩擦力越大,物体运
5、动的速度变化就越快,学生自己可得出一个一般的结论: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就越慢。接下来可问学生:若换成比玻璃更光滑的冰表面的话,小车会在什么地方停下来。这时学生就沸沸扬扬了,不知该标在什么地方,接着继续深入问:若是绝对光滑的表面,那么小车又该在什么地方停下?就可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2,初三第十二章的“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的发现过程。在做这个实验可先重做奥斯特实验,然后提出问题: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也产生电流呢?该如何证明?通过提示,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先让导体依次在
6、强弱不同的磁场中静止不动,显然电流表指针不会偏转。可问学生是否要放弃?然后作无意状,让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这时电流表指针必会偏转,学生就会想到该让导体运动。接着问:有几种运动可能?是不是随便运动都可以?(若磁场方向是竖直方向的话)依次让导体在磁场中沿上下、前后、左右、任意斜向方向运动,得出导体只有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才会有电流产生。然后在学生没发现的情况下,打开开关,必然没有电流,这时请一位学生来检查为什么突然间又没有电流呢。这样既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也再现了实验的发现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7、。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科学的顶峰总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的过程也必须含有直接创造的侧面,即是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通过再创造获得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式获得知识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再创造的过程。二、改革实验教学,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最能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中再恰如其分的点拨,对实验过程中的条件加以改变或限制,扩大知识的辐射和思考范围,引导学生以新奇、独特的角度去发挥、去
8、无限接近创造点。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或电功率)实验中,最简单的方法是据R= (或P=UI),应有电流表和电压表,待学生掌握之后,要求学生设计其他方案,条件是只用电压表,一只已知阻值的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开关若干。为了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的束缚,可启发学生从公式R=(或P=UI)结合串并联电路中各电学量的关系来考虑,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设计很快出来了。如图1、2。讲了这两个之后,有学生设计出图3。接着变换条件:要求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