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ID:35717103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4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_第1页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_第2页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精品论文荟萃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胥树轩四川内江铁路中学641000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之一就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学生学说“行话”,规范表达。因此,让学生区分把握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抒情方式,用规范、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对于提高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至关重要。一、直抒胸臆就是诗人面对所描绘的客观世界,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示鲜明的褒贬爱憎。直抒胸臆的诗歌,思想感情的表露非常明显,往往以感情强烈和坦诚真挚取胜,从而以真情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共鸣。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作通篇直抒胸

2、臆,一贯到底。陆游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故土,但一生胸怀伟业,壮志未酬,赍志以没。陆游尽管一生失意,而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恢复故土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面对家人,生老病死、贫穷窘迫、仕宦坎坷、爱情不幸都谓“空”,唯一无法释怀的是沦于金人之手的北方大好河山。诗人时时刻刻都以收复中原为念,“九州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诗人一生最大的夙愿,而今有生之年这一愿望却无法实现,这不能不使他心怀沉痛之情,发出悲怆之音。同时,诗人又满怀信心,憧憬未来,坚

3、信王师最终会“北定中原”。整首诗歌不假雕饰,直抒胸臆,亲切自然,表达诗人一生心愿,倾注满腔悲愤。诗歌境界壮阔崇高,风格深沉悲壮,情调昂扬从容,其新颖立意、深广内涵和强大艺术感染力引起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共鸣,难怪清人贺贻孙在《诗筏》如此评价:“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二、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通过写景写物来抒情,思想感情的抒发寄寓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诗人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渗透、融会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里。所选择的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感情是息息相通的,景物的色调与抒情主人公的情调是协调一致的。寓于景中之情

4、,往往含蓄、深沉、凝重,更耐人咀嚼、体会。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几乎一生都是在羁旅漂泊中度过,这首诗歌写的就是他离开长安早行商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篇借景抒情,特别是借助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早行时所见的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闻鸡声起床收拾行装匆匆赶路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板桥清霜地上那一串客人的行迹,把早行清冷悲戚的羁旅之情、客行之悲表现得意尽神足,宛然在目,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5、于言外”(《六一诗话》梅尧臣语)。值得一提的是,在借景抒情中,还有种“情与景异”,鉴赏规范用语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使景物的色调与抒情主人公的情调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情与景异,景对情是有力的反衬,因而诗歌中所表现的情常常更为强烈,更有个性,更具异彩。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红叶青山水急流”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王夫之曾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两

6、岸青山,满目红枫,碧绿江水,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离情别恨不协调,其实恰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丽景对别绪是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从而借大好秋光反衬出别离之悲,更富含蕴,更具感染力。三、托物寄情就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诗人不在所抒之情上着笔,而是在所寄托之物上落墨,抓住事物的特征与现象做传神的描绘,深入其中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采用象征等手法通过对事物的赞扬或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这一抒情方式大都出现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表象,寄情言志是实质。用心爱心专心118号为您服务-3-

7、精品论文荟萃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歌托物言志,通过墨梅特有的“墨痕”与“清气”,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人格。唐宋诗歌大都赋予墨梅清正高洁、凛霜傲寒的道德情操,王冕笔下的墨梅无疑也是诗人胸襟抱负、人生理想的体现。它不以漂亮的颜色取悦世人,傲然开放,只是为了给乾坤留下一片清气。借助于墨梅之精神,既表现了诗人蔑视世俗、淡泊明志的品德操守,又表现了诗人欲以自身的峻崎磊落、宁静致远为天下立心立则、影响社会的坚定信念。四、借古讽今咏史诗(怀古诗)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作者多选取历史上一些因贪

8、奢荒淫而亡国祸身的帝王为讽刺对象,议论朝政得失从而向最高统治者提供鉴戒;或借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相似特征的艺术描写,达到讽谕时政或一吐胸中怀才不遇的块垒的目的。这类诗歌往往是诗人“有感而发”,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