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

ID:35718950

大小:80.5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4-14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_第1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_第2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_第3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_第4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教育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1、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可分为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2、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有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1、孔子的《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2、《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比西方最早的教育

2、论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要早300多年,“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均是其著名的教育思想。3、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重要的“国家化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和谐教育”“文雅教育”等教育思想。(二)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泛智主义”“直观性原则”“班级授课制”等教育思想,被看作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萌芽。2、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3、18世纪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4、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5、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形态的标志。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等教育思想,被称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6、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7、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活动课程论”等教育主张,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4、(三)科学教育学产生阶段: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教育著作。2、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写的教育著作。(四)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结构课程论”“发现法”。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部分”。3、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一般发展”的概念与发展主义课程论。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WO

5、RD格式--可编辑---精品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1--WORD格式--可编辑---精品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6、保加利亚心理医生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

6、变化的活动。(二)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靠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所特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社会化。2、教育的永恒性:教育不仅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而且是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同始终共存亡,呈现出教育的永恒性。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政治经

7、济制度和生产关系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具体表现为教育的阶级性和时代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5、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生产性。二、教育的产生(一)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说: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法国的利托尔诺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美国的孟禄(二)正确的教育起源论:劳动起源论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2、教育从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