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ID:35735555

大小:1.62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4-15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_第1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_第2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_第3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_第4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7讲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最新考纲]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5年5考)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提醒: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或多糖?(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

2、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 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

3、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4.两个转化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及联系?提示 (1)相同点:所用材料相同;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联系: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1.(2017·经典高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

4、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解析 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A错误;S型菌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导致细菌死亡,所以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能存活,B错误;转化的效率不是100%,所以从病死小鼠中可分离得到S型菌和R型菌,C错误;本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是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D正确。答案 D2.(2017·河北省保定市期中)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5、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是(  )A.R型菌与S型菌DNA混合后,转化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用S型菌DNA与活R型菌混合后,可能培养出S型菌和R型菌C.用DNA酶处理S型菌DNA后与活R型菌混合,可培养出S型菌和R型菌D.格里菲思用活R型菌与死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可导致小鼠死亡,这就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解析 R型菌与S型菌DNA混合后,转化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所以用S型菌DNA与活R型菌混合后,可能培养出S型菌和R型菌,B正确;用DNA酶处理S型菌DNA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已失去,所

6、以与活R型菌混合,不能培养出S型菌,C错误;格里菲思用活R型菌与死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可导致小鼠死亡,只能证明S型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答案 B关注格里菲思实验(实验一)与艾弗里实验(实验二)3个“不同”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5年6考)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2.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3.实验过程及结果(1)标记噬菌体(2)噬菌体侵染细菌提醒 (1)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寄生生活,故应先

7、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2)不能标记C、H、O、N等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3)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性的存在部位,而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4.实验结果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助学巧记“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1.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