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

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

ID:35747236

大小:5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4-16

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_第1页
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_第2页
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_第3页
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_第4页
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D3-L36-史官的厄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第35课史官的厄难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也十分看重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史官。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炎黄尧舜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三代处于甲骨文、金文时代,史事记载有限,后人对其历史的追溯也相当简略。春秋时期有了竹简、帛书,史事记载丰富起来,这才有了较为详实的史书,孔子作《春秋》要比被西方史学家誉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OS,约公元前484—约公元前425年)所著的《历史》还要早,这是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举世周知,我国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一部《二十四史》就有3219

2、卷,4500多万字,加上数不清的私史、野史、杂史和各种史志,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如此卷帙浩瀚、博大精深的史书?这样一座蕴藏丰富的历史宝库,正是历代史家辛勤劳动的结果。然而,当人们从这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世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遭受了多少厄难?!一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

3、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秦汉以后,史官的名称繁多,职务各异,但史官的设置却一直保留下来。秦有太史令,汉置太史公,唐设起居郎,还有兰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史官。唐朝刘知几著

4、《史通》,对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与演变,有详细记述。他认为史之为用,是“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的大事。假如没有史官,就会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功过不清,结果是“坟土未干,妍媸永灭”。因此他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5、!”其实,对于“史之为用”,历代帝王心里也很明白。不过,他们设置史官,沿用“君举必书”的春秋传统,并不考虑什么彰善瘅恶、激浊扬清的问题,目的只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流芳百世。《史记·孟尝君传》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侍史记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大概是记述他“好客自喜”的善举,总不会让侍史记述他在路经赵国时,只因赵人出观,笑称他“乃眇小大夫”,便击杀数百人的罪行吧。《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载有秦赵二主鼓瑟击缶的故事,很有意思。在“完璧归赵”以后,秦王怀恨在心,连续两次伐赵,杀了两万多人,

6、然后又要与赵国和好,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见面后,秦王趁机羞辱赵王,便在酒酣耳热之际对赵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之后,秦御史立刻记入史册:“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便以牙还牙,对秦王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以相娱乐。”秦王怒,相如进缶跪请。秦王仍然不肯击缶,相如便威胁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立刻要赵御史记录在案:“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样,我为你鼓瑟,你为我击缶,双方就扯平了。历代帝王

7、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

8、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史官们就不同了。他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的好传统,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藻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