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

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

ID:35810491

大小:372.50 KB

页数:91页

时间:2019-04-19

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_第1页
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_第2页
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_第3页
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_第4页
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全史-006-远古暨三代习俗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全史-006-古代习俗史《中国全史》 006/一百卷 史仲文胡晓林  中国远古暨三代习俗史  本卷提要  人类社会是习俗诞生与发展的温床和摇篮;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毫不例外地伴生有习俗。本书利用大量考古发掘文献和材料再现了中国远古暨三代习俗--涉及社团、生产、生活、婚姻、丧葬、宗教礼俗等种种历史现象的风貌。透过这些现象,不难发现中国远古暨三代各类习俗历史的主要发展倾向和特点。  一、远古暨三代习俗概述(一)习俗与习俗学1。习俗的基本定义习俗,顾名思义,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作習,上部

2、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常即经常、惯常。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铜器铭文《卫鼎》等)。《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

3、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习与俗连文合并成习俗一词,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荣辱》说:"是注释习俗之节异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战国策·赵策》说:"常民溺于习俗"。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  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

4、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2。习俗的实质和内涵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千山万水,山民渔夫,万水千山,千家百姓。千城万村,市民乡人。这便是国情人情的历史与现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时代,一个阶段崇尚一种或多种风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氏族、民族,形成和流行各异的习俗。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一氏族、民族或家族中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阶层的人群或成员,除了共同拥有一些互通的习俗外,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互异的习俗。  倘若纵观一下中国古往今来的世态人情,官风民情

5、,就不难看出,习俗原来是一种无形的但却经常伴随在人类身边的意识行为。无论古代的酋长、帝王将相、豪门贵族、氏族或民族成员、黎民百姓,抑或近现代的国家元首、政府要员、各界人士和普通公民,经年累月,约定俗成,相演相嬗,其一言一行都毫不例外、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习俗的制约、影响或支配。古代中国州、郡、县、府、道等等地域划分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民族泛称,现代中国的省、市、县、乡等行政区域划分和北方人、南方人、北京人、东北人、老广、老表等等人际称道,诸如此类,无一不包含有很深的习俗缘由。  习俗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意

6、识行为或状态,人类借助它可产生无形的  ①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年影印本,第74 页。  精神和有形的物质。可以说,习俗是一种自始至终贯穿在人类文化全过程的历史和现代的意识行为。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宗教的、人文地理的、文学艺术与科技文化的等等所有社会各部门、学科和领域,都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行为风气或行业规矩与习惯,这些风气、规矩或习惯,质言之便是习俗。这些习俗公开地或潜移默化地被作用或反作用于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这便构成了习俗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重视习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了

7、解、掌握并驾驭习俗的特性,审时度势,巧妙地借助习俗的力量,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或事半功倍的实效。   习俗与风俗,一般而言,是同一概念的意识行为。所谓风俗,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序》说:"风者,天气有寒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象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①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体例分《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诗·大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8、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风》分为十五《国风》160 篇,如《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等等。研究《诗经》的古今学者根据《风》诗的内涵分析认为,《风》是当时民间流行的诗歌,源于民间,表达的是各地的风情民俗。故《诗经》中《风》的含义,主要是指风俗。《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礼·王制》:"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