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

ID:35880235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2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_第1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_第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_第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二.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三.教具、学具保鲜袋、尺子、皮筋、鼓、音叉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视频,但没有声音,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2.播放相

2、同的、但有声音的视频,再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3.师:相同的画面,大家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生:第二段有声音。(板书:声音)5.师:非常好,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今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遨游一番。(二).发声实验1.师:先让我们来制造一些声音吧!你能用这只保鲜袋或者不借助任何物体,只用你的身体发出声音吗?2.生:能。3.各选一名同学演示。4.师:在大家动手实验之前,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5.生:汇报。6.师:总结为“纪律、合作、记录”。(板书:纪

3、律、合作、记录)7.师:很好。1、3、5排的同学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在实验册33页的表格中记录;2、4、6排的同学用保鲜袋发声,在实验册记录,比比谁能找出人家所想不到的方法。8.生:实验、交流。9.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要求:不重复汇报。10.生表演。教师及时评价、鼓励。(板书:弹拨、揉搓、摩擦、抖动、吹……)11.师:进行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想问的吗?12.生:为什么会有声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3.师:大家问的问题都非常好,以后咱们会一个个慢慢研究,今天先研究“声音

4、是如何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三).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你来猜测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生小组讨论、汇报。3.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与不发声时相比有什么不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4.选一组同学做音叉的演示实验。音叉:轻轻敲击音叉,仔细观察。(表1)音叉不敲击敲击时  5.学生分组实验:(1)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弹拨。(表2)钢    尺不弹拨弹拨时  (2)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拉动橡皮筋。(表3)橡皮筋不拉动

5、拉动时  (3)喉咙发声: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终止发音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表4)喉咙发声不发声时发声时  6.学生汇报、交流。7.师: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从以上活动中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吗?9.学生讨论、汇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0.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1).师:现在,我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猜测一下,假如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你想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3).分组实验:敲击音叉,然后用手按住音叉。(4).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按

6、住。(5).师:通过两个验证实验,你觉得我们之前得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结论正确吗?(6).生:正确。(四).总结(1).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对今天这节课总结一下?(2).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声音王国的一小块领地遨游了一番,今后,我们将到声音王国的更深处去探秘。五.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弹拨、甩、抖动、吹、揉搓……注意:纪律、合作、记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六.教学反思本堂课从总体上来说,基本已经达到了预

7、期的效果。但四(3)班的学生没有预期的活跃,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本堂课结尾时,时间稍微多了一分钟,原本在PPT中插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但是考虑到要下课,所以没有让学生欣赏,而是选择了机动性较强的背诵。但这在常规课上比较适用,下次要注意。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得到以下启示:1、学生是前提: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哪里?学生是否储备了参加新课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有那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做到以学生为本。2、面向全体

8、是根本学生的认知起点丰富多彩,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有时这种差异性很大。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教学呢?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出发,我们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哪些起点是同一认识水平层次的。我们应该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适当兼顾好个别起点,尤其要抓住课堂中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