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

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

ID:35941048

大小:270.62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4-26

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_第1页
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_第2页
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_第3页
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_第4页
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_第5页
资源描述:

《脊柱侧弯(凸)地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地配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案脊柱侧弯(凸)的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的配置2007-11-0619:44脊柱侧弯(凸)是一种病理状态。当脊柱的一段或几段出现侧方弯曲,可逐渐加重,不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骨、骨盆,严重者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瘫。重度侧凸需手术矫形,轻度侧凸通过指导下的体疗,电刺激治疗、牵引治疗、特别是支具治疗可以防止或减少畸形的发展。【治疗措施】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病例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体操疗法、电刺激疗法、牵引疗法、石膏矫形治疗及支具治疗等。而侧弯在青春期发展较快,Cobb角在40°以上的特发性侧凸

2、,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僵硬型先天性侧凸,均应给以早期手术治疗。现重点将非手术治疗和常用的手术治疗介绍如下:一、非手术治疗(一)矫正体操疗法矫正体操对脊柱侧凸的疗效尚有争议。但根据作者对20°以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采用矫正体操治疗结果,治疗组侧凸消退率为29.6%,比没有治疗,单纯观察组的消退率明显高。矫正体操的作用原理是有选择地增强脊柱维持姿势的肌肉。通过凸侧的骶棘肌、腹肌、腰大肌、腰方肌,调整两侧的肌力平衡。牵引凹侧的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其他软组织,以达到矫形目的。矫正体操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有不同的效果,特别对少儿或青春前期轻度特发性侧

3、凸、可屈性好尚无明显结构性改变者,体操疗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结构性改变明显及先天性侧凸很难单独通过矫正体操矫形,需与其它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支具治疗结合应用。因此,体操疗法仍为一种必要的辅助疗法,可防止肌肉萎缩及其他因制动引起的废用性改变。下面介绍作者编制的一套矫形体操。按患者不同情况可选择其中几节重点练习。全套体操共九节:1.前、后爬行患者肘膝卧位,用肘膝向前及向后爬行(图1)。图1前、后爬行2.左、右偏坐标准文档实用文案患者跪位,双手上举,先臀部向右侧偏坐(a),然后再向左侧偏坐(b、c),反复交替练习(图2)。图2左、右偏坐3.头顶触壁患

4、者俯卧,鼻朝地,双肩外展,双肘屈曲,双手向前,使头尽力前伸,用头顶触墙壁,然后头缩回,再以头顶触壁,反复练习(图3)。图3头顶触壁4.双臂平伸患者俯卧,双手枕于额前,双手臂渐渐抬起离开地面,向前伸直,然后双手再回额前,如此反复练习(图4)。标准文档实用文案图4双臂平伸5.仰卧起坐患者仰卧,双臂上伸平放垫上,然后仰卧起坐,躯体屈曲,双臂前伸,双手触及趾尖,然后再慢慢双臂上举回至仰卧位(图5)。图5仰卧起坐6.下肢后伸患者俯卧,双肩外展,双肘半屈曲,双手掌平放垫上,双下肢后伸,从垫上抬起,左、右腿上、下交叉呈剪式运动(图6)。标准文档实用文案图6下肢后

5、伸7.双腿上举患者仰卧,双手枕于头下,双下肢半屈曲,双足平放垫上,然后双下肢上举,两腿前后交替作剪式运动(图7)。图7双腿上举标准文档实用文案8.深吸慢呼  患者仰卧,双上肢平放身体两侧,手掌向上,双下肢半屈曲,双足掌平放垫上,用鼻孔深吸气,使胸廓扩展,然后作轻呼呼声,将气慢慢由口吐出(图8)。图8深吸慢呼9.挺拔站立患者双足平行靠墙站立,使双肩及髋部紧贴墙壁,使头颈及脊柱尽力向上挺拔(图9)。图9挺拔站立(二)电刺激疗法支具是控制脊柱侧凸加重的较好方法。但由于支具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外形臃肿,在炎热地区,患者无法耐受透气不佳的支具,常使患儿或家长

6、中途放弃治疗,而愿意接受电刺激治疗。目前常用的电刺激多为双通道体表电刺激器。两组电极分别放置在侧弯凸侧的体表特定位置,两通道交替输出的矩形电刺激波,使两组椎旁肌轮替收缩与舒张,而使侧弯的脊柱获得持续的矫正力,以期达到防止侧凸加重的目的。较好的适应证是年龄较小的可屈性较好的40°以下的特发性侧凸及神经肌肉型侧凸。具体治疗方法:1.定位标准文档实用文案治疗前摄站立前后位脊柱X线像,根据X线像找出侧凸的顶椎及与其相连的肋骨,此肋骨与患者腋后线,腋中线相交点A、B为参考中心,在参考中心上、下各5~6cm处的腋后线及腋中线上作标志点,为放电极板位置,同一组电

7、极极板的距离不要小于10cm。2.有效强度的确定电刺激需要有足够的强度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一般电刺激强度通过以下方法来估计:①电刺激肌肉收缩时,肉眼观察脊柱侧凸有无改善或变直。②肌肉收缩时触摸患儿棘突有无移动。③拍片观察有电刺激与无电刺激时侧凸角度有无10°以上的减小。如未达到以上要求,应向前或向后调整电极板位置,或略增大同一组两电极板间距,找到最佳刺激点,并使电流强度逐渐增大到60~70mA。3.治疗处方第一周:第一天刺激为半小时,每日两次,第二天刺激1小时,每日两次,第三天刺激3小时,每日1次,以后每日一次,每次递增1小时,至第七天刺激7小时。电

8、流量由第一天30mA到第七日的70mA。经一周白天治疗使患儿逐渐适应,并同时教会家长如何正确使用电刺激器和放置电极板,以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