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

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

ID:35977560

大小:11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2

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_第1页
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_第2页
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_第3页
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_第4页
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秦朝历史几个误解的澄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秦朝历史的几个误解的澄清对秦朝历史的几个误解的澄清——读书札记之一          马俊华长期以来,人们就对秦朝及其灭亡有着严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认为秦国专门信从法家,推行“严刑峻法”、“不施仁义”,苛刑暴政,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夭折短命,二世而亡。这种言论从西汉初期就开始出现,一种贯穿迄今为止的两千多年,而从来不加质疑。就是现代学术对秦朝灭亡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跳出这个窠臼。(可以参看林剑鸣著《秦汉史》中对秦朝灭亡的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05-206、211页)这种看法是对秦朝历史真相的严重误解,需要澄清。一1.真正灭掉关东诸侯的正

2、是关东诸侯自己秦国统一六国,并非出自狼子野心。真正灭掉关东诸侯的正是关东诸侯自己。春秋以后,关东诸侯逐步走向腐朽,原有的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分封制度,经历长期的发展,其血缘纽带早已松弛,各个诸侯本位利益意识增强,各自为政,相互征伐,致使王室日渐走向衰弱,徒有天下共主的虚名,不再能发挥其维持诸侯之间和谐秩序的枢纽作用。而在诸侯内部,陪臣的势力也日常增强,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危及国君的统治。这样,从宏观的整个天下到微观的诸侯内部,都出现了破坏礼乐制度,因私害公,进而破坏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封建制度的现象。尤其是西周时期最初分封的“老牌”诸侯,诸如鲁、齐、郑、晋,率先出现危机。它们一面是

3、竞相争霸,相互征伐兼并,一面是国内公室被陪臣削弱和瓜分。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因为周公卓越的功勋和德行,当初分封时,直接继承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并享有行用天子之礼的特权,号称“周礼尽在鲁也”,诸侯国朝鲁“观礼”每每有之。可实际上,最早破坏周礼的恰恰是鲁国。鲁国早在公元前562年就出现了三家(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史称“三桓专政”)瓜分公室的情况,实际上把鲁国分成三个国家。齐国在公元前480年以后,政权就落于田氏之手,公元前386年,田氏公开取代齐国。公元前403年,晋国分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其他诸侯国也相类似,臣弑君、子弑父一类破坏礼法的现象非常普遍。可以说,关东诸侯破坏了西周建立的封建制度和封

4、建格局。诸侯之间长期的征伐和兼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要结束这种局面的种种尝试。春秋时期的主要方式就是“争霸”,即大的诸侯国通过争当霸主和会盟,代替周王室来维持几个诸侯国之间的秩序。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便是典型。可这种方式到了战国时期,就完全失效。各国都纷纷“争雄”,由一国统一其他国家来结束长期的纷争已经成为现实的共识。因为关东诸侯已经腐朽透顶,走向穷途末路,所以,这个统一的任务自然要由秦国来最终完成。秦朝面对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的局面,奋然采取有效的行动。2.秦国思想文化的性质秦国本是西陲之国,西周平王东迁时,赐秦襄公以岐西之地,始封秦为诸侯,并许诺

5、“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因此,秦国成为诸侯较晚,与东方诸侯相比,缺少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相对于关东诸国,秦国属于蛮夷地区;与中原文化相比,它的文化相对落后。但是,秦国受封之后,由于周平王西迁,尽弃丰镐故地,致使秦人占有西周故地和人口,有很好的机会和条件继承西周的文化。实际上,秦人确实接受了西周文化的熏陶,有西周的遗风,质朴务实,刻苦耐劳,同时,又缺少关东六国在文化和制度上那种腐朽衰败的负面包袱。在此基础上,秦国用心经营,逐渐称霸西戎,走向强盛,与关东诸侯势力相当。秦国在西周的文化和遗民的影响下,文化不断走向进步。秦国接受法家人物的变革思想,也是反思西周以后现实危机而

6、采取的重要决断。因为在法家人物看来,基于宗法制度之上的封建制度是造成现实危机的主要原因,而巩固王权是维系诸侯国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积极耕战,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法家固然重视法治,但并不排斥和拒绝文治或儒家等,而是主张适时地推行有效的统治策略,维护公室权力,积极改革,富国强民。从吕不韦组织宾客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写就的《吕氏春秋》就可以看出,秦国当时注重对各种学说的综合,儒墨道法等无一不有。以当时吕不韦的宰相地位,这些思想不贯彻于秦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中,完全违背情理。所以,秦朝与汉朝乃至后来的朝代,在思想文化上并非对立。“汉承秦制”就是历史的事实。法家与儒家并非水火不容,它们

7、最初同属子学(私学),来自上古的王官之学,是中国上古政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主张并非对立,而是侧重不同。儒家为解决时弊而提出的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迂腐片面,缺少可行性。比如,对于孔子提倡的“天下有道,礼乐征发自天子出”,法家不仅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提出比儒家更有效的实现措施,而儒家则只能流于空谈,即使如后来孟子提出的“仁政”的实现方式,也完全脱离实际。秦国后来依照法家人物实行的变法,其积极效果就很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