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

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

ID:35978736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29

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_第1页
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_第2页
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_第3页
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_第4页
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D3-L45-《向死而生的40年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第45课《向死而生的40年代》……这个世界曾经是那样熟悉因而被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当然,可读过《十四行集》之后,它却变得如此陌生。这种陌生强迫读者去思考。正如诗人写下的:“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还不用说身边周围的事物,身边的世界,仅仅是如此熟悉的自己的身体发肤,都可能在一瞬间变成意识中的他物,变得如此疑窦丛丛。在现代主义诗歌以前和以外,很少有诗人如此清醒贴近地观察过我们自己

2、和身边的事物,自我意识显得如此强烈。不过,我们要指出,冯至《十四行集》与中国其他现代主义诗歌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在达到让读者以一种新的目光重新审视世界这个目的上,冯至主要地不是通过语言技巧的方式来完成的。冯至《十四行集》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观念层次而不是语言技巧层次。前面所举的几行诗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很显然,它没有借助诗行句法上和逻辑上的突然断裂、意象的大幅度跳跃等现代主义诗歌中常见的语言策略。冯至此时的绝大多数诗歌如这几行诗一样,不管是运思逻辑上,还是语言句法以及意象排列上,都显出平滑顺畅的特

3、征。这与此前的李金发等不同,与同时及此后的穆旦诗歌也有异。李金发不必说了,而穆旦诗歌显然具有T.S.艾略特及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如约翰·唐恩、安德鲁·马伏尔等人的作品在语言技巧上的特色,比如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将肉体与形而上的玄思混合”(王佐良语),机智的突然对比造成的张力与震惊,等等。这样的诗句在穆旦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出发》,“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诗八首》),“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

4、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隐现》),冯至的诗歌在语言技巧层次上则很少让读者感到“生疏”和“震惊”。如果说冯至的《十四行集》和其他现代主义诗歌一样也曾有让读者感到朦胧和费解的地方,那它不是由诗歌的语言技巧导致的,而主要在于文学观念层次。换句话说,冯至诗歌达到了普通读者尚未达到(因而难于理解和跟踪)的对现实危机的哲学层次的认识高度。这是一种超越性的认识。它出自现实但却并未拘于现实,而是有所超越。在这一点上,他与同时及以后的现实性诗人有着重大差别。也正是这一点,让当时甚至今天的不少

5、读者感到“生疏”。《十四行集》的现代主义的现代性就主要体现于此(至于其他方面,后面再说)。冯至的这种观念层次的现代性的形成有种种原因。首先不能忽视冯至诗歌自身的发展趋势。关于冯至20世纪20年代诗歌创作中业已显现的现代性的端倪,有人曾作过仔细的揭示。这里不再重复。事实上,诗人自己也有过这方面的暗示。1980年版的《冯至诗选》中,他在诗作的编排方式上颇下了一番工夫。冯至把20年代的创作编为第一辑,40年代的十四行组诗编为第二辑,50年代的创作编为第三辑。每辑之间,他还特别嵌入几首“集外杂诗”,因为这些杂

6、诗“在这中间起着极其微弱的联系或过渡的作用”。这样,在第一、二辑之间,他选用了《等待》(1930年)、《无眠的夜半》(1933年)来显示20年代作品《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与40年代《十四行集》之间的“联系或过渡”。……冯至此时诗歌中现代性观念的成形,与存在主义哲学有明显关联。它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对死亡的认识;作为真正的个体存在者的孤独与神圣;存在的联系与交往;这一切最后归落在熟悉与陌生上,即对熟悉的现实的超越(陌生的再认识)。前文说过,由于相同的时代战争背景,穆旦、郑敏等诗人都表现出对死亡

7、的关注,也都多少地透露出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相吻合之处。但唯有冯至的诗行可以让人明显地看出存在主义哲学色彩。它几乎成了冯至《十四行集》开篇的主题乐章。尤其在第二首,“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这正是典型的向死亡存在,“先行就死”,向着死亡筹划和安排,是向死而生的本真存在方式,而不是漠然视之或者有意无意的闪避。在第三首中也是如此,诗人写“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的有加利树,最终,“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化身为泥土,乃是死亡的隐喻,它与第二首中那种把自己安排给未来的死亡,也正是同一意义。在

8、组诗开始的不少诗篇中,冯至大量使用了隐含着死亡意义的词汇和语句:“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蜕化的蝉蛾”、“残壳”、“脱落”、“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凋落”,等等。不闪避死亡并非是在对死亡的意识中消沉,而是在对死亡的领悟和向着死亡的筹划中捕捉人的本真存在,从日常沉沦中提升。用冯至的诗语来说,便是让旧的残壳脱落、凋零,从而获得新生。这是一个蜕化蜕变的存在过程。这个过程的得以实现,首先并最终地是建立在对死亡的识认、对人的有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