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

ID:36003274

大小:1.57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2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_第1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_第2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_第3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_第4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东岳论丛Mar.,2012V01.33No.32012年3月(;933卷/第3期)(DongYueTribune)巾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呈的坝状与反田J匕I王媛,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上海200240)[摘要]在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问题突出。基于对安全形态划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到不断消失、消亡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及无形资源境外流失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空间在内不断变异的威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安全问题。本文在时这些安全威胁进行客观

2、分析的基础土,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问题的因素作出了深刻反思。、[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安全;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2)03—0130—09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是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文化多样性的文化生态安全,关涉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安全,关涉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安全,它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日益变化,

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临急剧消亡的危险。如何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形势并作出深刻反思,对我们未来有效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远远晚于其所涵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本身,是一个出于加强对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而建构的专有名词。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是指

4、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笔者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即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不受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它

5、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存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主体拥有并合理利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和权利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综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实际,笔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上所处的安全态势作为分类标准,将其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与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外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安全。其中,前三种安全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安全问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安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安全问题。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问题(--)我国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与消亡[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08JZD0034)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媛(1983一),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与管理;胡惠林(1952一),男,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30万方数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I临着严峻的消失与濒临消亡的威胁。从近年来见诸于各大报纸、网络等相关新闻报道来看,我们可以

7、发现,这一问题对于各个种类的非遗项目和作为非遗传播介质的语言是普遍存在的。1.我国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与消亡我国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遭遇消失、消亡的危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未留下任何影像、档案资料就已消失、消亡,其文化谱系就此断裂,这不仅使得我国文化多样性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更使得我们在文化意义上逐渐失去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依据。我国传统戏剧消亡严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当时有367个戏曲剧种,但时至今日,仍在演出的剧种仅为267个,其中不少属

8、“天下第一团”(仅有此团)。也就是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各类剧种消亡了100种。其中,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有地方剧种52个,现如今除了四大梆子以外,仅存剧种28个,而原有的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陆花鼓戏、芮城拉乎戏、弦子腔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录音录像材料④;安徽省的地方剧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个衰减到现在的7个,当时34个专业庐剧团也锐减到现在的2个∞;安徽阜阳的嗨子戏、芜湖的梨簧戏、巢湖的含宫戏也无一例外地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