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

ID:36007430

大小:2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4-29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1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2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3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4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专栏ColumnI财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WisdomofSelectionandAppointment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文学博士蒋青林唐太宗深刻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理."(《贞观政要?崇儒学》)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人才,如果用非其人,就很难治理好国家.人才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譬如"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说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与此同时,如何去选人,用人却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一大难题,唐太宗的股肱之臣魏徵曾感叹道:"知人之事,自古为难."(《贞观政要?择官》

2、)尽管艰难,但是选人,用人之事一直在持续,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到两汉时期的"举贤",再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取仕",除了世袭以外,绝大部分人才都是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出来的.总结传统文化中选人用人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网络天下有用之才,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总体而言,传统文化强调"人位相符",选人标准尤为重视"德才兼备".在选人用人的实——46—.践中,主要依靠主考官的经验判断,因此主考官的自身素质显得至为关键.一,基本原则:人位相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首推"人位相符".如果人位不符,将会引起系列混乱,乃至国家灭亡.处于金字塔尖的最高统治者

3、尤其如此,姜太公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六韬?武韬?顺启》)什么样的人才能治理好天下呢?《六韬》认为:"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姜太公强调,当最高统治者,必须做到六个方面:气度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信誉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制约天下;仁爱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安抚天下;恩惠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保全天下权力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不丧失天下;行事果断不迟疑,那么即使是天时运转变

4、化也不能改变它,时世变化也不会改变他.可见,要想成为优秀的一国之主,不是非常之人,实在是不可能的.再往下一点,什么样的人能当将才呢?《六韬》强调要有"五材":勇,智,仁,信,忠,因为"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比较而言,当将才的条件就宽松多了,基本上有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一些人还是可以达到的.至于比较普通的职位,要求就更低了:"因能受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六韬?龙韬?王翼》)用现代白话文来说,就是按照他们的能力授予他们职事,取用他们的优长之处,随着时局变化而变化,以此作为选用人才的制度.按照

5、"人位相符"的原则,我们可以处理很多选人,用人上的问题,如大材小用,小材大用,都违反了这一原则,应当摒弃.还有为数不菲之人在身居高位后,喜欢走两个极端:要么拼命地用自己的人,所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要么谨小慎微,或者"洁身自好",身边的人一个也不提拔.其实,只要符合"人位相符"的原则,完全可以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春秋战国时期,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南阳县令的人选,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弧.于是晋平公任用了解弧,百姓都称赞这个官任用得好.后来,晋平公又征求祁黄羊的意见,希望他推荐一名尉官的人选,祁黄羊认为自己的儿子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晋平公任

6、用了祁午,百姓又称赞这个官用得好.祁黄羊算是悟道之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坦荡,磊落,无私的心.相反,有些人被权位蒙蔽了双眼,一门心思,不择手段地往上爬.品行浅薄却想占据高位,智慧低下却想贪多争强,他们往往会招来灾祸,很少能有善终的.因为"人位不符",位子不仅不能带来荣耀,反而会招来骂名,一些极端者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就感叹道:"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意思是说,如果你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全又有什么益处呢?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抵抗不了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又难以有自知之明,飞黄腾达之后随即身败名裂的闹剧就~直不断地

7、在历史中反复上演.二,重要标准: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传统文化中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可能是过多的天灾人祸,——47——财专栏COfumn中国的传统文化显得十分早熟,是属于"没有童年的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中,权谋文化十分发达,其结果是导致了传统文化"契约精神"的缺乏.也就是说,大家宁可相信官员的处世为人,而对官方颁布的法律条文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高度重视官员的道德自律就显得十分自然了.如果再往下深究,在古人的心理结构中,老百姓倾向于把政府官员当作"父母官",官员既要为广大"子民"提供公共服务,又要担负起父母一样

8、的品行示范和道德教化功能.如果"父母官"道德败坏,胡作非为,其后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