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

ID:36011413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9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_第1页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_第2页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_第3页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_第4页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的探讨摘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政治和重伦理两大特征,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文化特质。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儒家教育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而以道家为主要代表的非主流教育思想,则倡导以个人为本位,它打破了主流思想一统天下的僵化局面,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思想出现了重视学西学和关注个体人的发展两大趋势,使个人本位的教育观得到彰显,从而引发了教育领域内的大变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教育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合理的发展。关键词:教育

2、思想特征探讨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众所周知,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的特点是受整个文化传统影响的,教育思想当然也不例外。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反对消极出世,主张积极入世,是其一大特点。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一词源出于《易传》,《易传·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行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神,奋发有为,勉力向前,永不停步。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它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就是入世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刻苦磨练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所喷发出来的进取力量,造就了历史上大批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现出重政治的突出特点,即教育为政治服务。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国三要素之一(庶、富、教),认为教化万民比政令和刑法对巩固国家的统治更为重要和有效,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他说:“书云:‘孝乎惟孝,

4、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3]就是说,通过教育以孝悌之道影响政治,这便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孟子则把教育看成是“得民心”的根本措施,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教育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必要条件。《礼记•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用16个字准确而生动地概括了教育的政治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提出:“教,政之本也。”此后,历代教育家都主张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而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将教育作为统治万民的重要工具。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重政治的特色。除了重政治的特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二大特点是重伦

5、理,即以德育为核心。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整体和谐,儒家学者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无数个体的人集合而成的,个人生活在这个整体之中,他不具有独立性,只是整体中的一个细胞,必须依附整体。如果社会的整体和谐被打破,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因此,个体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整体,这样才能保持社会整体生活的安定。强调整体和谐,就必须重视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因而就非常注重伦理道德,以增进人与人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使个人离不开整体。重视伦理道德,势必要加强自我修养,因而修身便成为儒家道德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只有天下所有人都能自觉的修身,社会才能和谐安定,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要以“修身为

6、本”。孔子将学生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其中德行居于首位,因为在他看来,“君子义以为上”。而要做到义,就必须“修己”。提高道德修养是孔子的教育目标。孟子继承了孔子重德教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即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道德准则。董仲舒则建构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编织了一张宗法伦理的大网,对全社会所有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代教育家在人才培养中均突出德育。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5]又说:“立学校以教其民……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弟忠信而无违也。”[6]王守仁也说:“学

7、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7]他们认为,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任务。从先秦到明清的儒家学者都特别重视德育,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在他们看来,思想道德品质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所谓“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说过,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因此,只有懂得如何做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重政治与重伦理这两大特点是相互联系并统一的,因为儒家的政治强调“德治”和“仁政”,从而使民众安居乐业,使社会安定,而要达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