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球化学(doc)

水文地球化学(doc)

ID:36033689

大小:9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01

水文地球化学(doc)_第1页
水文地球化学(doc)_第2页
水文地球化学(doc)_第3页
水文地球化学(doc)_第4页
水文地球化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文地球化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基本模型与进展摘要:1938年,“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早期的水文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围绕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而展开,在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沈照理,1985)。

2、水文地球化学在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资料,特别是在查明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及阐明地下水成因与资源的性质上卓有成效。20世纪60年代后,水文地球化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更多地是注重地下水在地壳层中所起的地球化学作用(任福弘,1993)。1981年,StummW等出版了5水化学)))天然水化学平衡导论6专著,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1992年,CP克拉依诺夫等著5水文地球化学6分为理论水文地球化学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两部分,全面论述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分的形成、迁移及化学热力学引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以及水文地球化学在饮用水、矿水、地下热水、工业原料

3、水、找矿、地震预报、防止地下水污染、水文地球化学预测及模拟中的应用等,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些非线性问题得到解答(谭凯旋,1998),逐渐构架起更为严密的科学体系。1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现状1.1油田水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查和预测以及提高勘探成效和采收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期油田水地球化学的研究只是对单个盆地或单个坳陷,甚至单个凹陷进行研究,并且对于找油标志存在不同见解。此时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主要沿用BA苏林于1946年形成的分类。1965年,EC加费里连科在其所著5

4、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含油气性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6中系统论述了油气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1975年,AGCollins在其5油田水地球化学6中论述了油田水中有机及无机组分形成的地球化学作用(汪蕴璞,1987)。1994年,汪蕴璞等对中国典型盆地油田水进行了系统和完整的研究,总结了中国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分布和成藏规律性,特别是总结了陆相油田水地球化学理论,对油田水中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等开展了研究,并对油田水成分进行种类计算,从水化学的整体上研究其聚散、共生规律和综合评价找油标志和形成机理。同时还开展了模拟实验、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从定

5、量上探索油田水化学组分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形成机理。1.2洋底矿藏研究1870年,AABePnro在黑海河口湾开始了海洋水的研究。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和美国都较系统地开展了该次研究。1972年,oBIIIIKHHa在其5海洋软泥水地球化学6中讨论了世界三大洋和内陆海软泥水化学成分资料,对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的软泥水化学成分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总结了软泥水化学成分浓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行了解释。1988年,GNBaturin撰著的5大洋锰和锰结核的地球化学6英文版专著中有一个章节,专论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的Mn。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Mn含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可在7个数量级的范

6、围中变动;每种沉积物类型软泥水的Mn浓度变动范围亦相当大。依Mn浓度将沉积物分为内陆盆地、边缘海洋带和大洋深海带3种类型(汪蕴璞,1991)。近20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储量日益消耗加剧特别是陆地上的Cu、Ni、Co、Mn4种多金属资源在50~60a后即将殆尽;另一方面世界大洋底部蕴藏着金属结核约有3@108t,因此人类转向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汪蕴璞等在1986~1988年期间,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开展的多金属结核调查,以及通过开展室内水-岩作用模拟系列试验和各类样品成分的多项分析测试,在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法等取得的极其珍贵的、比较系统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首次披露了

7、洋底界面水的物理化学场的景观,以及洋底存在金属垒、氧化垒和碱性垒的现代环境。剖析了大洋水物质模型和界面水物理化学场的形成机理及其与多金属结核形成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发现多金属结核的成矿溶液是一种稀的金属溶液和参与成矿的金属存在形式。概括了成矿作用反应场中成矿金属的形成和转移模式。提出了水成多金属结核的成矿阶段、作用和机理。阎葆瑞等采用新的微生物成矿的理论和观点着重论述了大洋水及沉积物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洋底水、沉积物、孔隙水及多金属结核等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